繁体简体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3】聆听古琴那悠悠雅韵……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古今杂谈      2024-01-24 10:23:07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3】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以“古”字为前缀命名的乐器不多,古琴是一个。

“古”,说明历史久远。那么,究竟有多久远?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3】聆听古琴那悠悠雅韵……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伏羲式九霄环佩琴。光明图片

2016年,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一架古琴,距今约27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古琴。而在传说中,伏羲、神农都造过古琴。《太古遗音》载:“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世本·作篇》谓:“神农作琴。”

无论是“乐器之王”钢琴,还是“乐器之后”小提琴,在古琴面前,都是晚生后辈。但如果只是“古”,并不值得特别骄傲。

古琴备受推崇,是因为它承载着极为丰厚的精神意蕴。

它彰显着中华先民朴素的宇宙观。

古琴一般长三尺六寸五分(约120厘米至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琴体上部弧形凸起,琴体下部扁平,意指“天圆地方”;相传琴弦原来只有5根,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遂成七弦……

它寄寓着中华先民关于美好事物的想象。

琴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身、琴尾,琴额附近架弦的叫“岳山”,琴底起支撑作用的两只脚叫“雁足”,两个发音孔一个叫“龙池”,一个叫“凤沼”……

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琴棋书画”四艺,古琴居首。“士无故不撤琴瑟”,在中国古代,不懂古琴,便算不上合格的文人。古琴还被称为“圣人之器”——在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设计中,操琴通乐被视为君子人格修养的必要途径。

“左琴右书”,携琴相访、诗文相赠是文人交往常态。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收录的约5万首唐诗中,咏琴诗就有1600多首,数量居各类咏乐器诗之首。同时,还流传下来3000多首古老琴曲,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公元7世纪一直沿用至今的乐谱系统——古琴减字谱。

千百年里,在琴弦间跃动流淌的不仅是音乐,更是文化。

一曲《流水》,传载家喻户晓的“知音”故事。相传,琴师俞伯牙在荒野中弹琴时,偶遇樵夫钟子期。弹奏时,伯牙心里刚想到高山,子期便说“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继而想到流水,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二人惊讶于这种默契,由此结为知己。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的古琴台,相传在武汉市汉水南岸。台上刻有清代诗人宋湘的《琴台题壁诗》:“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诗人感叹“高山流水”古曲没有流传下来。其实,此曲不但在我国广为流传,且传至世界、传至太空——1977年,作为人类使者的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进入太空。它携带一张镀金唱片,唱片上刻录有当今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古琴名曲《流水》。

流传至今令人耳熟能详的古琴故事,除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外,还有司马相如“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倾吐“凤求凰”的思慕,嵇康“接轩辕之遗音”表达坚贞操守,陶渊明抚弹无弦琴以明“大音希声”……

然而,在古代,弄琴大多是士大夫的雅趣,与普通老百姓无缘。随着封建社会解体,“士大夫”式微,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古琴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致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在报纸上批评,古琴是“没意思而带骗人的东西”。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古琴普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当时6亿多人口中,“琴人”已不足百位!

命若悬丝。一场由党和政府推动的古琴抢救行动随即拉开帷幕。寻访传世琴师、发掘失传的琴曲、整理散落于民间的琴谱、录制古琴作品……经过各方努力,取得了一大批古琴抢救性保护成果——

进行四次国家级馆藏传世古琴修复,修复了“枯木龙吟”等百余张国宝级传世名琴,占全国馆、所藏琴的五分之一;

《古琴指法谱字集成》出版,收录了1176个指法名称、1522个减字写法,成为目前收录指法数量最多、收录范围最广的古琴指法类工具书;

建设“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形成古琴文化的“数字百科全书”,开辟出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古琴保护的新路子……

曾经几近绝迹的古琴,又“活”了过来——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008年,一首古琴曲《广陵散》,奏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古琴的声音。

由此,古琴逐渐从“圣人之器”变身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乐器”。专家们根据目前古琴的年产量估算:今天,我国学习古琴的至少有数百万人。

在古琴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围绕古琴的各种创新也在悄然进行。

在制作技艺方面,将木材改性技术应用到古琴制作上,提高了古琴的稳定性、耐腐蚀性;用高强度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琴弦,让古琴既耐用又能发出古朴音色……

在打谱和琴曲的创作中,人工智能也被引入。中央音乐学院等相关科研团队研发出“AI释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古琴减字谱数字化平台”;推出世界第一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古琴曲《烛》并成功演出,极大地拓宽了古琴发展的边界……

2023年4月7日,广州市松园白云厅内,访华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休息间隙聆听了《高山流水》的古琴演奏,并饶有兴趣地记录下曲子的名字。2023年10月18日,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领导人夫人,欣赏了传统古琴名曲,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不少古琴爱好者“走红”外国街头——他们既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也演奏外国流行音乐。那悠远深邃的琴声,引得路人驻足聆听,惊叹着迷。如此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古琴的魅力,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古琴音飘世界,中国人的宽广胸怀与从容气度也由此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