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擦亮吴桥杂技国际化名片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观察      2024-02-06 10:05:45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保健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孩子们,耍起来!”1月30日下午,一段锣歌过后,河北省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一个农家院里热闹起来,蹬缸、舞流星、帽子戏法……十几名年轻杂技演员个个身怀绝技。这是吴桥杂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书胜的家,也是由他创建的“杂技小院”。

70岁的何书胜是杂技世家“何家班”的第六代传人,6岁就跟随父亲练杂技,到他的孙子孙女已经是第八代传承人。为了把祖辈留下来的民间杂技艺术发扬光大,他收徒教学300多人。

吴桥县是著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千百年来,吴桥杂技艺术在大运河水的哺育下传承发展,走向全国各地,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闫岩介绍,近年来,吴桥县全力实施“杂技兴县”战略,依托独特的杂技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杂技人才培育工程,在全县17个杂技专业村打造特色杂技小院,积极推进杂技文化传承发展。同时,吴桥县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努力擦亮吴桥杂技国际化名片,竭力提升杂技文化的向心力、杂技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截至目前,吴桥全县建立杂技非遗传承基地20个,认证挂牌杂技专业村17个,杂技演出团体132家,杂技专业学校3所,为全国各地输送优秀杂技人才6000多名,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常年有吴桥杂技艺人在演出。全县47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专业户超50户的杂技村有100多个。“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吴华龙说,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谣正是对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状况的生动描绘。

如今,这些传统杂技、艺乡风情汇集于吴桥杂技大世界。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吴桥县先后投入2亿元用于杂技大世界景区整体提升。景区集娱乐、表演、参与、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既有原生态的民俗表演,又有高科技的舞台,推出《江湖》《运河·印象》《时代》等多个精品剧目,复原“吕家班”“赵家茶棚”演艺节点,新增“鬼手居”“红牡丹大舞台”“百戏剧场”室内景点,再现吴桥“九月庙会”盛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生产基地的吴桥杂技大世界,目前有杂技类非遗项目41个,代表性传承人36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拥有非遗传承人最多的民俗旅游景区。

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吴桥杂技大世界接待游客约46.33万人次,带动相关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实现综合收入约2865万元。

杂技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杂技魔术道具产业的发展。传统杂技艺人常常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把式,把式,全凭家什。”简单几个字,道出了杂技道具制作在杂技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吴桥有10多家从事杂技魔术道具生产的企业,吴桥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月31日,吴桥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杂技道具制造声此起彼伏。“2023年,我们营业收入近千万元,经常是订单排队等着拿货。”该公司总经理周文明说。

“吴桥浓厚的文化基础坚定了我们深耕这一领域的信心。”周文明介绍,公司已有二十多种类道具产品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百余种道具产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证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