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18日电 题:行走长三角,“新”风扑面来
新华社记者高敬、金地、杨绍功
长三角,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看到,从传统的纺织业到前沿的生物医药,从加速奔跑的新能源汽车到极具未来感的“人造太阳”,长三角“新”风扑面、生机勃勃。
行走长三角,处处皆可感受跃动的创新活力——
一根光棒,演绎自主创新的传奇。在江苏苏州,亨通集团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拉丝长度可达1.5万公里,企业成功掌握光通信核心技术,光纤产品已覆盖全球市场的15%。
一束丝,上演不断变身的“魔术”。同在苏州的恒力集团加速创新,生产的民用丝可细至5D,一千克的单丝即可绕地球赤道一圈,生产的工业丝可粗至8000D,应用范围广泛。
一颗药,可见生物医药产业新蓝海。仅在苏州工业园就集聚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已有企业实现将自主创新生物药的国际市场专利授权给世界500强制药集团。
创新之路,总是充满了激流险滩。在采访中,不论是回国创业的“海归”,还是小镇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家,向记者谈及最多的就是创新。在这些企业家看来,“创新就是生产力”“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后天就淘汰”……这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力量,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速前行。
江浙地区纺织业历史悠久、产业集中。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风正吹进传统制造业的车间里。
自动巡检机器人、自动落筒机、自动包装系统……在浙江桐乡的新凤鸣集团,智能车间结合5G+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短短几年时间,很多中小企业从一开始不接受,到现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桐乡的一家羊毛衫生产企业,投资超百万元“量身定制”了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
记者看到,一些大企业还通过“制造+服务”的模式,输出技术和服务,带动行业内中小企业携手进行数智化转型,实现行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做法、新风气。
在安徽肥西县,一座汽车“超级工厂”即将竣工,这是华为与江汽集团合作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前不久,福耀集团安徽生产基地项目也在肥西县举行了开工动员会。
4月12日,肥西县在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部门工作方法如何创新?肥西县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项目调度平台,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县领导、政府部门、项目单位负责人在线沟通交流。当地还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一名“局长服务员”,及时回应企业诉求,为企业排忧解难。
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合肥市将整座城市交给创新,开辟场景新空间,挖掘应用新场景,推动技术成果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民生所需相向而行,推进成果的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就地应用,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创新并不是企业或科研机构一方的事情,而是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唯有协同向“新”,才能让创新动力更足、数智化水平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让长三角成为发展的热土、创新的高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