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80后”乘组闪耀星河!中国航天,活力拉满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4-26 08:30:31

    中国人的“飞天梦”有多长?

    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再到“万户飞天”的千古壮举,在中国人的飞天梦里,总是蕴藏着无限的浪漫与探索的激情。

    一梦越千年,中国航天人用奋斗不止,让飞天不再是想象,让星辰大海不再缥缈,让摘星揽月成为现实。

    暮春的戈壁滩上的夜晚,还有些微凉。走过32个春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一次迎来了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4月25日20时59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宛如一条巨龙托举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直叩苍穹,开启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之旅。

    神舟赴九天,天宫待君来。这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在追梦路上又一次书写的中国高度。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7公里处,700多名曾经的航天工作者长眠于此。他们安葬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有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他曾对自己的女儿说:“前进,并且要赶上或超过我们的对手。”怀揣着这个信念,他亲自在大漠戈壁深处,见证了第一枚国产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

    他是聂荣臻元帅!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说:“在那里,他可以看到高高的发射架;在那里,他可以最早听到火箭的轰鸣,最早看到卫星和飞船升空。”

    在聂帅墓碑的两侧,长眠着很多开拓者。他们有的是老红军,有的是抗日勇士,有的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英雄,曾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们默默奉献,在大漠戈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从元帅、将军到普通一兵,从声名赫赫到英雄无名, 一代人逝去,一代人又来,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这句东风航天人最响亮、最悲壮、最豪迈的誓言,他们在航天事业的大舞台上写下了最壮美辽阔的人生。

    高耸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剑指苍穹。 (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酒泉,这是一片有着英雄传说的土地。自2000多年前,那位汉家少年打通河西走廊,这片土地就不再缺少英雄的故事。

    而在航天战线,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感动。

    1998年4月18日,在神舟一号飞船紧张备战之际,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却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原本,她可以待在大城市,然而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毅然随丈夫来到大漠,一头扎进科研试验第一线。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她都坚守在现场。那天深夜,弥留之际,她对丈夫说:“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1998年7月,55岁的高级工程师谢秀玉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项课题。肺癌手术后,她把同事叫到病床前交代:“资料都在这个包里,你们拿去用吧。”同事们完成了她最后的成果,谢秀玉那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郑重地署在最前面。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任务进入负8小时程序,氧化剂加注库房管道出现泄漏。如果不能尽快定位故障、及时加以处置,极有可能会影响天宫二号任务的正常程序。

    面对突发险情,发射测试站燃料加注班班长许兴顺带领6名操作手冲了进去,23分钟,查明故障、更换备件,顺利排除险情。面临生与死的考验,7名勇士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何为传承。

    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主任设计师刘站国三次住进ICU病房,两次收到病危通知书,病情有了好转又继续投身研制一线。

    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一条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铁路,沿线两旁的戈壁,胡杨都无法生长,只有一种叫骆驼刺的野生植物能够生存下来,而一代代航天人就像骆驼刺一样扎根在戈壁,正是千万个“不耀眼”的他们,托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光明未来。

    苍穹无垠,星辰闪烁。巍峨的发射塔架雄伟挺立,仿佛在诉说,每一名中国航天人用无悔青春为推动祖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写下的铮铮誓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踏上了新征程。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整装待发。7时38分,神舟十号一飞冲天。15天后,飞船安全返回。为这15天,张晓光整整备战了15年。这位我国首批航天员出舱后第一句话是:“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

    2016年6月25日20时,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腾空而起,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也向世界揭开神秘面纱。该年中秋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一个月后,神舟十一号精准入轨。10月19日,神舟天宫交会对接。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起飞,两天后叩问天宫二号,一周后成功实施首次“太空加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国家。

    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航天员景海鹏在日记中这么写道:“当时我和陈冬兄弟都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跟生菜芽合影留念。”6年后的2022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中秋,吃上了自己培育的新鲜生菜。航天员蔡旭哲评价:“口感很好!”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6名航天员竖起大拇指同声喊出“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神舟十八号发射前夕,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在问天阁与公众见面的时候,充满深情地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了载人航天的迅猛发展。”

    ......

    回首过去,中国航天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神舟遨游,玉兔漫步。墨子传信,天问回响。

    从“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星辰到“问天”搭建太空中国“家”,中国航天的跨步飞跃离不开一个个夜以继日、奋力投身科研创新事业的追梦身影。

    2024年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发布。新火箭首飞、月背采样、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等,中国航天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一个个“大动作”,就是一个个高光时刻,当梦想照进现实,将照亮中国航天矢志前进的步伐,也将辉映中国航天人奋力攀登的初心。

    2024年4月2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举行新闻发布会,确认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3人均为“80后”,同时,有一则消息更加令人振奋激动:我国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即将完成。他们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0公里,敦煌莫高窟,这里是“飞天”的故乡,动人的飞天神话穿越千年,留给我们这个民族不朽的文化印记和“飞天”遐思。

    心怀家国,眼有星河。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中,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又进入一个需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长风万里劲,新程壮阔多”。中国航天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秉持载人航天精神奋楫星海,必将谱写中国航天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作者:张晓君)

作者:张晓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