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一片丹心映铁窗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6-06 12:38:21

  一片丹心映铁窗

  ■孙现富

  去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时,清明节刚过不久,人们瞻仰时敬献的花篮依然鲜艳。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一部《红岩》,让我们知道了江姐的英雄事迹,记住了小萝卜头的名字。其中,“铁窗诗社”令我记忆深刻。

  跟随参观的队伍,我来到渣滓洞二楼1号男牢房。透过铁窗,我仿佛看到革命志士或席地而坐,或泰然伫立,或倚靠窗台和房门向外观察——194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铁窗诗社”成立。

  一

  虽然衣衫褴褛,但每个人的目光里都透着坚毅。在大家的期待下,刘振美迈步到牢房中央,郑重宣布:“‘铁窗诗社’成立了。”据“铁窗诗社”幸存成员傅伯雍后来回忆,这个名字是大家临时商议决定的。“铁窗”代表当时的环境,反映革命者坚贞不屈的精神。多少年后,说起诗社成立时的情景,傅伯雍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虽然刘振美把声音压得很低,大家还是听得清清楚楚,有的诗友禁不住鼓起掌来。院子里还有一些革命难友正在举行春节联欢会,喧闹的欢笑声压住了楼上的掌声,没有引起特务们的注意。

  为什么推选刘振美主持诗社成立仪式?因为他是深受诗友尊崇的革命者。刘振美早年参加过北平“一二·九”运动,曾数度入狱,饱受摧残仍不改其志。1945年,他在重庆创办“华美书屋”,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时,他高唱赞歌:“太阳已经出现,光明就要到来。”1947年3月,刘振美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但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经常以诗言志,抒发对真理的坚定、对革命的畅想。他的诗底蕴深厚,意境深远,颇受诗友们喜欢。

  刘振美转到渣滓洞不久,写下一首《无题》:“凤尾从来逞艳姿,巴山夜雨梦回迟。史家高秉董狐笔,诸子低吟鲁迅诗。初稼新逢六月雪,厄杨仍发一年枝。余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移。”此诗在狱中被传阅后,引发难友共鸣。革命志士古承铄也拿出自己创作的诗歌:假如山崩地裂/假如天要垮下/假如一动就会死/假如有血才有花……只要能打开牢笼/让自由吹满天下/我将勇敢上前,毫不惧怕!短短几行诗文,让革命者们心潮澎湃,士气高昂。那一刻,他们萌发一个念头:在敌人的监禁和迫害之中,更应该拿起笔。大家决定成立诗社,以此团结革命难友,鼓舞革命斗志,凝聚斗争力量。

  诗社成立会上,刘振美说:“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诗歌为武器,为革命服务。我们的诗歌,既要无情揭露敌人,又要写出我们的理想、未来和狱中生活。我们的笔是竹签做的,我们要用诗句把它变成投枪、匕首!”

  “革命者决不能沉默,每一个战友都应该拿起笔来战斗。”杨虞裳接言道。他斗争经验丰富,提醒大家传递诗歌时注意保密。短诗以口传为主,需要抄到纸上传阅的,一定不写姓名,防止敌人搜查。随后,他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鲁迅的诗表示祝贺。诗社成立会变成了“晒诗”会,大家竞相登台交流心得,吟诵诗作。

  “在战斗年代/我宣誓/不怕风暴/不怕骤雨的袭击/一阵火,一阵雷/一阵狂风,一阵呼号/炙热着我的心/脑际涨满了温暖与激情……”古承铄的《宣誓》,展示了革命者不惧风雨、敢于斗争的豪迈斗志。

  “乌云遮不住太阳/冰雪锁不住春天/铁牢——/关住了战士的身子/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何雪松的《迎接胜利》,抒发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激情。

  何敬平用一首《把牢底坐穿》,表达了自己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那一天,渣滓洞院子里,联欢会气氛热烈,难友们用自编自演的节目,向敌人宣告革命即将成功;牢房内,诗友们群情激奋,抒发各自的人生情怀。直至监狱收风,联欢会结束,大家才各自离去。

  二

  时隔75年,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1号男牢,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空间狭小,阴暗潮湿,当时处处都在特务的监视之中。是啊,铁窗黑牢可以锁住革命者的身躯,却锁不住他们与敌斗争的坚强决心。他们身处囹圄,却经常赋诗作文以抒胸怀。沉思中,我仿佛听到了信仰的声音。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决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只有真正理解生命和信仰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撼人心魄的誓言。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铁窗黑牢里的创作是何等艰难。用的纸,是难友们节约下来的如厕手纸;没有笔,就从厕所篾竹墙壁上扳下一块块篾片,用嘴咬破后再磨尖做成“笔”;制墨水更费劲,他们从破棉袄里扯出一团棉花,在油灯上点燃后丢进饭碗,等燃烧完变成一团黑灰再兑水。就是用这样的“笔”和“墨”,蔡梦慰奋笔写下长诗《黑牢诗篇》,临刑前扔进草丛中。重庆解放后,人们在收殓殉难者遗体时发现了这首“巨作”:像笼里的鹰/梳理着他的羽翼/准备迎接那飞翔的日子/长期的幽禁呵/岂能使反抗者的意志麻痹/在铁窗里面,无时不在磨砺着斗争的武器/用黄泥搓成的粉笔/在地板上写出了讲义……五十几岁的老大哥/天天在学读书,写字/还在梦里流尿的孩子/也会用稚气的口语/讲说革命的大道理/描述新社会的美丽。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至今读来依然催人振奋。

  1949年初,三大战役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易仲康非常激动,即兴赋诗一首:“权把牢房当成家,长袍卸去穿囚褂。铁窗共话兴亡事,捷报频传放心花。”此诗被难友们暗地里传开后,引起共鸣。在后来的放风中,有的难友用烟盒纸、草纸写成和诗,传递给他。“英雄为国就忘家,风雨铁窗恨磕牙。英雄成功终有日,满天晴雪映梅花。”“誓歼国贼野心家,生命何须问子牙。乐观主义心无畏,坐对铁窗吐笔华。”“对敌斗争靠大家,酷刑难熬紧咬牙。蒋贼兵败末日近,坐穿牢底戴红花。”其中的许多人,只要写份“自白书”,或者“承诺”出狱后不再参加革命,也许就能活下来,就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他们不愿丧失气节、背叛信仰,宁愿用生命迎接黎明。

  诗社成员蓝蒂裕,1949年10月28日牺牲在大坪刑场,时年33岁。临刑前,他写下遗诗《示儿》,嘱咐儿子要“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漠耕种为美丽的园林”。他们不是诗人,写下的诗篇却慷慨激昂、振聋发聩,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三

  “铁窗诗社”先后创作诗歌50余首,大部分诗稿在“11·27”大屠杀中被焚毁,只有20余首得以流传,成为激励后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营养剂。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主编的《纤笔抒丹心——红岩英烈诗文选编》中,我学习了革命志士留下的诗篇。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对纯洁情感的眷念,也有对骨肉亲情的牵挂。每一首诗都吟诵着不屈的灵魂,每一个字符都跃动着不灭的精神之火。

  “铁窗诗社”成立大会,是第一次诗会,也是最后一次。就在渣滓洞的革命志士满怀期待迎接重庆解放时,国民党特务残酷地举起了屠刀……诗社成员中,除屈楚被营救出狱、傅伯雍在大屠杀之夜侥幸越狱外,其余都在黎明之前倒在敌人的血腥枪口下。他们用忠诚和生命,为这些诗篇写下永久的注解。

作者:孙现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