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半山村71载接力关爱军人军属:从“约定俗成”到“写入村规”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6-07 09:35:22

  从“约定俗成”到“写入村规”,浙江省景宁县半山村71载接力关爱军人军属——

  小山村的拥军情

  ■柳丽娟 王 晴 刘 芳  

上图:春节前夕,村委会慰问军属,并为他们贴上春联。何春晖摄

  翠竹成荫,青山环绕,这里是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半山村。夏日清晨,78岁的退伍老兵陈孟明吃过早饭,拿出一块干净抹布,细细擦拭身旁的玻璃门木柜。“这里面装着他的宝贝。”陈孟明的老伴笑着说。

  老伴口中的“宝贝”,是61副拥军春联,有的已经褪色,有的有些破损,或多或少还残留着胶水的痕迹,但都整齐地叠放在柜中。这是陈孟明从1963年参军至今收到的春节慰问品,从最初的“新春光荣联”到后来的“新春幸福联”,每一副都饱含深情。

  陈孟明告诉笔者,每年春节前夕,村干部都要走访慰问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为他们送慰问品、贴春联。“其实我是舍不得贴的,所以每年一过正月十五,我就把春联揭下来收好。后来年纪大了,就让儿子帮我揭。那小子毛手毛脚的,有一回,不小心弄坏了,我心疼了好久。”陈孟明笑着说,“在我们半山村,不管是现役的还是退伍的,都有这个待遇。”

  半山村的拥军故事,要从71年前的春天说起。1953年,村民陈德翰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报名参军。出发时,乡亲们敲锣打鼓来欢送胸戴大红花的陈德翰入伍。

  不久后,陈德翰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家里青壮劳力参军报国,淳朴的村民总会搭把手,帮陈德翰家人干些农活。若是他家有了啥困难,村干部招呼一声,全村人都忙前忙后。那年春节,村干部担心陈家人过节冷清,商议过年前去看望慰问陈德翰父母。

  20世纪50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在偏僻山村的村民生活更是拮据,但村干部硬是凑钱买来白糖、冰糖和桔饼等慰问品和春联来慰问,大家还约定:以后逢年过节,都要走访慰问军人军属。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慢慢地,不光是春节,赶上大小节日、官兵立功受奖,村干部都会走访慰问,慰问对象也从军属延伸到退役军人。拥军优属不仅成了村里的传统,还被郑重地写入村规。

  “儿子,今天村干部来咱家慰问,我才知道你在部队立了功,妈妈真的很开心……”5月下旬,半山村村民王素珍拨通了正在陆军某部服役的儿子陈兴刚的电话。

  陈兴刚2021年参军入伍,在前不久的专业比武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得知消息后,村委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陈兴刚家中慰问报喜。

  “我们村是名副其实的‘国防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延红告诉笔者,半山村以畲族和汉族为主,户籍人口852人,日常人口80余人,这些年先后有35名青年参军入伍,这跟村里一直以来的浓厚拥军传统密不可分。

  1976年5月,从半山村入伍的战士陈林谦,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陈林谦一家人陷入巨大悲痛中,村干部经常上门慰问探望。得知烈士生前心愿是帮家里盖一座新房后,村里决定,由村集体出资采购建房所需原材料,村民们主动出工出力,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新房很快建成,了却了烈士的一桩心愿。

  “虽然地处深山,但我们村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71年从未间断。”陈延红指着村委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块闪亮牌子告诉笔者,“2022年1月,我们村被县双拥办评为‘拥军优属示范村’。”

  去年4月,得知在锦州某部服役的战士张利民在训练中受伤,村委会立即派出一名村干部陪同张利民父母前去探望,并组织人员帮助张利民家完成耕种。张利民谈及此事,感触颇深:“家乡人民的这份情,我会永远铭记。我一定练好本领,建功军营。”

  浓厚的拥军氛围,让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选择回村创业,反哺家乡。陈孟明退役后,放弃县里安排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建香榧基地。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一天天热闹起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