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走进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 阅读他们的“梦想之信”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6-17 08:28:02

    如果梦想是一个目标,写下这个梦想,并为梦想而奋斗,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句诺言。

    在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有这样一个传统:每逢新兵上岛,站里都会组织新兵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大家把这封信称之为“梦想之信”。

    活动策划人、该站教导员说,这是一封引领大家在未来逐梦成长的信,一封封信叠加到一起,能从里面听到全站官兵向着强军梦奋斗冲锋的足音。

    “以未来为期,以青春为盟,以梦想为约。”初夏时节,观通站迎来了今年首批新兵,营区张贴的这句横幅催人奋进,一个个梦想也在新兵们澎湃的“心海”上起伏。

    夜晚,阵阵海风吹过,新兵肖烈思绪翻涌,他用手抚平被风吹起的信纸,提笔写道:“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像被海风雕琢的礁石,变得更加坚韧。”对于肖烈来说,既然确定了方向,便要立志为这个梦想去拼搏。

    走进该站营区,一块巨石上镌刻的“梦”字诠释了一种站魂。三级军士长何平说,梦想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照见真正的自己,走过一段时光,我们总要停下来,回望来时路,感悟汗水和艰辛带来的成长与收获,更会感激每一个曾经奋斗的足迹……

    海岛明媚的清晨,新兵们相约一起,将各自的“梦想之信”郑重投入营区一角的信箱中。从这一刻起,他们已经出发,奔赴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群心怀梦想的观通兵,品读他们的成长故事,加入他们的追梦行列,聆听他们的逐梦足音,与他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

    ——编者

    海岛上,聆听梦想花开的声音——

    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

    ■张大禹  牛法民

      眺望远方。

    每一封与梦想有关的信,都是对未来自己的一个承诺

    入夜,星光洒满夜空。南部战区海军某海岛观通站学习室内,新兵肖烈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海面,思绪飘回家乡的军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望着眼前这片海,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在肖烈的记忆中,水兵的样子有很多种,但对于守岛水兵的印象却是如此模糊。上岛后每次遇到困难,肖烈的耳畔便会回响起当兵前母亲的叮嘱:“你爸爸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当过海军,这个接力棒你要接好。”

    “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像被海风雕琢的礁石,变得更加坚韧。无论风吹浪打,始终坚持梦想不放弃……”

    这是肖烈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也是观通站组织的新兵入营活动。让每位新兵写一封“梦想之信”,如今已成为该站一项坚持数年的传统。

      肖烈在学习室写信。张豪 摄

    就像离家时,肖烈对母亲承诺的那样:“既然到了部队,就不会虚度光阴。”在这位00后战士心中,这一封与梦想有关的信,是对未来自己的一个承诺。

    月光透过玻璃照在信纸上,一颗心怦怦跳动,他将信纸认真叠好,又将信封仔细封口,这才安心睡去。第二天一早,肖烈约着几名同时上岛的新战友一起,将各自的“梦想之信”郑重投入营区一角的“梦想信箱”中。

    “88号、89号、90号……”观通站丘教导员从信箱中取出新信笺,仔细地为每封信归档和编号。

    “下连新兵”“学员干部”“外站调入人员”……丘教导员指着档案柜内三个标注着不同类别人员标签的盒子说:“全站的信,都在这里了。按照不同人员类别摆放,便于日后查找。”丘教导员特别强调,刚调到海岛上时,他也写下了一封“梦想之信”。“信里有梦想,有初心;是期许,更是承诺。”

    “还在晕船中感受天旋地转,一场暴雨扑面而来。”列兵周宇星在他的信中描述了初次上岛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周宇星向着梦想出发,入伍成为一名海军。从江西井冈山到四面环海的特类海岛,无论大学还是新兵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始终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然而上岛后的第一次专业考核,他却表现欠佳。

      张喜文(右)与战友在山顶眺望。张豪 摄

    考核之后,二级军士长张喜文看出了周宇星的失落,带他来到岛上海拔最高的一处哨位。张喜文走在前面,三步并作两步攀爬一处陡坡,周宇星跟在后面,累得直喘粗气。

    “这个哨位是最早的观察点,如今很少人去了。别看这里海拔不高,想要一口气登顶却不容易。学专业就像登山,坚持训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掌握技巧。咱站里如今有不少技术能人,哪一个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练出来的?!”张喜文的一番话,让周宇星豁然开朗。

    “有梦就去追。”周宇星决定重写一封信给自己。

    他思考片刻,继续写道:“希望5年后的自己,能够压倒一切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压倒;能够征服艰苦环境,而不是被艰苦环境吓跑……”字里行间透着坚定。后来,他从专业基础学起,加快岗位能力生成,成为全站最早取得独立值班资格认证的新兵。

    又是一个傍晚,周宇星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陡坡加练体能。夕阳拉长了身影,汗水滴在脚下,他的肌肉越练越结实,人也越练越自信。

    “要像岛上的罗汉松一样,在岩缝中扎下根,为祖国守海疆。”半年前刚调任这个观通站,中尉寻俭经历了一段从对未来迷茫到梦想清晰的心路历程。

    寻俭曾是一名舰艇操舵兵,考入军校时已经服役多年。“后边的路该咋走?”刚来到这个海岛时,年龄上与同批毕业学员干部相差较大的寻俭,在成长进步上有些心急。

    “小时候,我们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总是把目标定得很高,却常常忽视脚下的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明白,坚持做好一件事,一天一个脚印积累下去,梦想反而更容易抵达。”从机关到基层任职,丘教导员无数次在和新兵的交流中提到这个观点。他对寻俭也是这样说的,坚持,是实现梦想的捷径。

    从军校毕业2年,他已在助理工程师、分站长等岗位经受历练,期间多次参加重大专业比武竞赛……重拾梦想之后,寻俭对自身实现梦想的“路径”更加明晰,扎根岗位建功军营的决心更加坚定。

    “经历风雨叫磨砺,爬坡过坎叫成长。海岛是热血男儿成才的沃土,未来,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合格主官,带出一个‘四铁’观通站。”寻俭在给未来自己的信中这样写道。

    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会感激每一个曾经奋斗的足迹

    这天上午,营区一角,一场“新兵老兵对话会”正在进行。几位上岛满5年的老兵,与战友们分享他们各自的追梦之旅。

    丘教导员将一封封信交给老兵,时间也在这一刻定格。

      几名战士组成的乐队在山顶排练。张豪 摄

    阅读写给未来自己的信笺,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付出的汗水,此刻,老兵们有人会心微笑,有人红了眼眶……每个人都百感交集。

    “梦想就像一束光,照亮前行的方向。梦想又像一颗种子,终有一日会开出花来。”下士林学程读完信,折叠信纸,笑着与战友们交流感受。

    以前,林学程写这封信时内心无比忐忑。

    在同龄人中,林学程体能不够好、专业不够精。他的梦想目标更像一个“阶段目标”:“希望所有考核都过关……”如今林学程已是站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他话语中透着一份坚定和从容:“梦想并不遥远,关键要迈出第一步。”

    没有人知道,在这条路上,林学程付出了多少汗水。

    刚接触专业技术时,他的成绩在全站倒数。时任分队长没有放弃他,彼时站里接装新装备,分队长带队组成技术互助小组,并特地与林学程结成了“对子”,面对面传,手把手教,林学程进步飞快,很快实现了独立值班。一年后的考核,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实现了对周边舰船航线“一笔通”、对装备故障“一口清”的目标……

    “目标不要定得太高,但追梦的信念不能动摇,攀登的脚步也不能停。”如今每次回忆那些拼搏的日子,他觉得收获特别大,收获了成长,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最宝贵、最纯粹的战友情。

    “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会感激每一个曾经奋斗的足迹。”随着信件被打开,军医李志群说,“上岛前,我的梦想是随舰出海……如今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战舰’,我守护的海岛就是我的‘战舰’。”

    从南昌大学毕业,作为国防生被分配到海军,李志群一直驻守在海岛观通站。来到这座特类海岛后,他不仅钻研出一整套海岛常见病的治疗方案,还因一口流利的英语多次被抽调担任联演交流、海外护航等重大任务的翻译。

    明明有很多机会“走出去”,为啥还能待得住?上级曾提出把他调往其他单位,他却一再推辞:“岛上最缺的就是军医,我在这里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在战友眼中,李志群早已是站里不可或缺的人,哪怕休假期间,大家的问诊电话也常常会跨越山海打到他家里。

    “成为战友可靠的‘后背’,梦想就已经照进现实。”李志群认为,如何判断一个人活得有价值?要看他是否被身边的人需要;离开时候,是否被大家惦记……

      袁峰锐在墙面上描绘祖国山海风貌。张豪 摄

    追梦路上,总是鲜花与汗水相伴。感受着老兵们读信时心情的起伏,也被老兵追梦的故事所感动,望着营区中心石头上镌刻的“梦”字,上等兵袁峰锐的内心波澜起伏。

    自读大学起,“参军入伍”这个梦想就一直在袁峰锐脑海挥之不去。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辞去稳定的高校美术教师工作,携笔从戎志愿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

    登岛后的“兵之初”,他从零起步,从头学起,感受到战友情谊的真挚,也在繁重的战备训练任务中磨炼了意志。前不久,在提干军事共同课目考核中,他取得了全旅第一的成绩。

    “希望在海岛军营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青春就像画布,行动就是画笔,我要用心去描绘我的青春画卷,这幅画一定温暖而灿烂。”回想着自己去年写下的梦想,袁峰锐目光中透着希望的光。

    每个梦想汇聚到一起,汇成强军征程上的奔涌浪花

    二级上士刘泽洋是站里的文书。上岛4年,在帮助教导员维护“梦想信箱”的过程中,他时常被感动、被激励。

    刘泽洋入伍时的梦想就是要上舰。来到观通站,当时站里缺少既懂枪械,又精通计算机的战士。教导员看中了在大学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刘泽洋,让他担任文书兼军械员。

    第一次军械员岗位考核,刘泽洋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名次。不服输的他,一连3个月加班学理论、练习拆解,最终以优异成绩完成岗位资格认证。

    站里迎来新装备列装,专业力量出现缺口。“我原来专业与这项技术契合,我想去试试。”征得上级支持,刘泽洋报名参加了新装备专业集训,开始了他的转型之路。

    经过半年强训,刘泽洋第一批“出师”。如今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深研,他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透过雷达屏幕,我们要看到,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和驶向深蓝的战舰。”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几年前火遍网络的这句话,如今被刘泽洋改造后当作微信朋友圈的签名:“梦想还是要有的,努力就会实现。”

    “我们站的魂,就是一个‘梦’字。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来到岛上,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守岛梦,一个又一个守岛梦汇聚成强军征程上的奔涌浪花。”在与战友交流时,三级军士长何平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共鸣。

    作为岛上最老的军士之一,何平从最初的懵懂新兵,到如今站里的技术专家,他理解的“梦想”是一个动词。他说,回望近20年军旅生涯,正是一次次追梦的经历绘就而成的。

    2006年刚上岛时,还是义务兵的何平希望岛上建起新营房,喝上矿泉水,如今这些梦想早已实现;2008年,何平在班长的带领下,在营区的石头上镌刻“梦”字。

      新战士为镌刻着“梦”字的石头描红。张豪 摄

    在一茬茬守岛水兵不懈努力下,观通站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何平心中的梦,逐渐与守岛梦、家国梦相连。

    如今每年新战士上岛,他都会这样介绍营区石刻上的“梦”字:“个人梦连着家国梦,每个梦想汇聚到一起才能实现强军梦。如今我们住上了新营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新装备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守好海岛和蓝色国土,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以后,希望能有机会上舰看看。”那天晚上,何平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老兵,他的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

    清晨又至,阳光灿烂。守岛水兵的梦想汇入清晨澎湃的潮汐,随着过往航船激起的浪花,不断奔涌向前。


作者:张大禹 牛法民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