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将军农民”甘祖昌: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6-18 08:12:46

    “将军农民”的本色

    ■顾中华

    1986年3月28日,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位“农民”因病去世,享年81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交代家人:“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家中有一个他珍藏多年的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裹着三枚勋章,这是他的全部遗产。他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年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跟随主力红军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他依然保持一位红军老战士艰苦奋斗的本色,淡泊名利。后来他辞去军职回乡务农、造福一方百姓。从农民到将军,他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出生入死、多次负伤,戎马生涯29年,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之后从将军当农民,恰好也是29年,对他而言是心灵的回归,也为后人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他就是被称为“将军农民”的甘祖昌。

    1951年初,在新疆军区后勤部工作的甘祖昌下部队。路过一座30多米长的木桥时,因敌特分子蓄意破坏,提前锯断了桥板,导致他连人带车掉进河里,身负重伤。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他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回家就跟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多次向组织写报告辞职:“我自1951年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1957年,甘祖昌终获批准,辞去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

    选择做一个农民,甘祖昌不是为了享受田园生活,想的还是国家和人民。离开新疆前,他对家人说:“从新疆到莲花,路途遥远,要尽量少带行李,为国家节省点差旅费!”全家老少十几口人,行李精简再精简,只装了3个箱子、3个麻袋,动物笼子却带了8个,里面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15只来航鸡。来给他送行的王震将军不禁一乐:“老甘,这是你们搬家还是动物搬家?”他带这些动物,当然不是为了自己改善生活,而是想把新疆的优良品种,带到江西推广养殖,造福乡里。回到家乡后,甘祖昌和两个弟弟挤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套老旧小楼。组织上提出要为他修建一处单独的住所,也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的。”江西省有关部门准备为他配一辆小轿车,他知道后坚决不同意:“我参加实际工作不多,根本没有配小车的必要,还是给国家节约一点经费,用在更需要的部门吧。”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这是甘祖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江西,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家乡的建设,一直坚持参加劳动,和乡亲们一起改造红壤田,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甘祖昌生活节俭,一件衣服一穿就是10年,常常补了再补,实在是不能补了就拿去做鞋底。但他又很慷慨,拿出工资支援家乡建设、扶贫救危。1957年至1984年间,甘祖昌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万余元,有统计的捐款约8万元,占总收入的70%多。他说得最多的是:“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

    一个人用一生践行初心使命,必然会成为天地间的崇高之美,如山岳之壮丽、如星河之璀璨,被永久铭记、仰望。甘祖昌,这位老党员、老红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传奇故事,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世代传承赓续!


作者:顾中华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