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29日电 (记者 王少喆)香港时间7月28日,香港女子剑击运动员江旻憓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女子重剑个人赛金牌,这是香港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香港奥运历史上第三面金牌。
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人口仅700多万,在国际体坛上的存在度却不算低。仅以奥运会为例,香港迄今为止共参加18次夏季奥运会,获得10面奖牌,为3金3银4铜。相比之下,与香港规模接近的新加坡共参加16次奥运会,获得5面奖牌,其中1枚为金牌。香港产生了这么多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背后有何奥妙?
香港为什么行?
根据相关分析,香港以较小的城市体量,却在竞技体育上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有: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香港政府非常重视体育事业,进行了大力投入,在全港各地建设了数量充足、设备先进的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如维多利亚公园体育馆、香港体育学院等高水平训练基地等,为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条件。
对于一些优势项目,如乒乓球、剑击、游泳等,香港还给予了重点培养和支持,整合教练、训练、比赛等资源,提高项目的整体水平。
运动人才培养系统健全。香港有完善的运动员发掘和培养体系,从青少年梯队到香港代表队,都有系统的训练和选拔机制,为优秀运动员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像江旻憓、何诗蓓等近年来在国际体坛大放异彩的运动员,都早早地在青少年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从而进入专业运动员行列。
教练团队专业水平较高。香港从国内外聘请了大量顶级教练,如江旻憓的启蒙教练是内地重剑名将陈伟劲,目前的教练则是罗马尼亚名师施德鲁,这些教练带来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撑。
全民运动氛围浓厚。香港有着大量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设施,遍布全港各个社区,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开放,市民参与体育运动有着很高的热情。香港的各级学校也提供了充足的设施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国际交流频繁。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亚洲重要的赛事承办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高水平赛事在此举行,运动员可以经常与世界各地优秀选手和教练进行交流竞技,大大促进了自身水平的提升。
港队参加奥运会乒乓球比赛 中通社图片
与内地交流促进香港体育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之间体育上的交流也对香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交流是双向的。
1959年,出生于香港、后来回到内地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同期的香港游泳运动员戚烈云、田径运动员朱明等人也受到邀请,回国效力,对于建国初期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内地运动员来港加入港队,直接提升了港队的竞技水平。尤其是乒乓球项目,前国手李静来港后与高礼泽组成男双组合,在2004年雅典奥运夺得一面银牌。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李静又以教练身份,助港队收获一面女子团体铜牌。李静曾经表示,内地与香港体育的交流和合作,为港队近年成绩突飞猛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运动员交流机会多了很多,不单是乒乓球项目,是所有项目都有这样的情况……现在的青少年球手,正享受着回归后两地体育长期交流的红利。”
比较突出的内地转港选手还包括河南队乒乓球前队员帖雅娜,她多次登上世锦赛领奖台,并收获亚运会冠军;上海羽毛球队前队员王晨,三次拿下羽毛球亚锦赛女单冠军,七次当选香港杰出运动员;武汉羽毛球队前队员胡赟,多次在国际大赛中代表中国香港队杀入前四。
除了选手外,香港回归后,还有不少内地资深教练来到香港。如原国家队教练沈金康受国家体委委派,到香港培养出黄金宝、郭灏霆及李慧诗等世界级车手,其中李慧诗更分别在伦敦及东京奥运勇夺铜牌;在东京奥运夺得金牌的香港“剑神”张家朗,其“伯乐”正是曾担任香港剑击队教练超过20年的内地名帅汪昌永,汪教练将自己多年的内地资源带到港队,对港队队员的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97年回归之前直到1996年,香港参加了10届奥运会,但在奖牌上颗粒无收。直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才由帆板名将李丽珊夺冠,改写了这一记录。也就是说,香港目前在奥运会上取得的10枚奖牌中,9枚都是在回归之后取得的。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会长霍震霆曾经表示,以前体育在香港缺乏发展机会,人们更多着重生计,香港回归祖国后,有了国家支持和港府重视,人们才逐渐改变对体育的观感。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