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真对抗才能练出战斗力,一支蓝军小队的成长之路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8-26 10:51:35

    大漠飞来“真实敌手”

    ■裴泽超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胡勇华

    仲夏时节,一场对抗训练在空军某雷达旅拉开大幕。

    数十公里外,一支小分队正在架设地面设备、组装无人机、调整参数……随着指挥员一声“放飞”指令,队长刘争箭步前冲,将一架无人机逆风抛飞;中士董诗阳见飞机离手后,迅速操控飞机朝指定区域飞去。

    刘争、董诗阳同属一个团队——该旅自主成立的一支蓝军小队。这次训练,这支蓝军小队将成为官兵们的“真实敌手”。

    “未来预警战场,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该旅领导介绍,在“低慢小”目标的对抗训练上,很多雷达站没有足够的训练资源与训练方法。因此,为进一步提升训练实效,他们着眼提升目标探测、跟踪监视、识别判性等预警能力,搭建干扰与反干扰、伪装与揭伪装平台,构设隐身战机、无人机等典型目标,提出了自主组建蓝军小队的构想。

    去年,该旅蓝军小队正式组建。2个月后,蓝军小队迎来首战——为机动分队官兵当“考官”。

    这场考核,让蓝军小队一战成名。

    “没想到,一支刚刚组建的小队,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战场‘难题’。”走下考场,某雷达站副站长感慨,蓝军小队操控的无人机时而低空飞行,时而释放干扰,让参考人员感受到了真正的挑战。

    此后,各雷达站主官纷纷发来“邀请函”,邀请蓝军小队到所在单位共同开展对抗训练。

    ——在某雷达站,蓝军小队深夜放飞无人机,“刁钻”的飞行航线,让该站指挥员无从判断飞行轨迹的“下一个落点”。

    ——在某雷达站,蓝军小队无人机借助山区遮挡、意图低空突防,雷达站操纵员陈国亮如大海捞针般,在杂波中搜寻“蛛丝马迹”。

    ——在某雷达站,蓝军小队无人机展开电磁干扰,看着满屏幕的“雪花”,雷达站技师徐亮按照常规手段应对,结果收效甚微……

    “只有真对抗,才能练出战斗力。”面对蓝军小队带来的“刺痛”,该旅官兵感触颇深:实战化对抗训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训练中的诸多问题,更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在该旅训练科,一沓厚厚的蓝军小队资料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无人机总航程6000余公里,展开对抗强训40多次……大漠飞来“真实敌手”,改变接踵而至。

    一支蓝军小队的成长之路

    ■李仲华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胡勇华

    蓝军小队队长刘争准备放飞无人机。胡勇华摄

    审视自我

    要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装备

    刚刚选入空军某雷达旅蓝军小队时,刘争心里充满忐忑。

    “要当一个好对手,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刘争心里清楚,要想当雷达兵的“猎手”,自己必须先掌握更多雷达的工作原理,仅凭印象不行,一知半解不行,得从头到尾,从外到里地仔细研究。

    进入蓝军小队,刘争迎来新的挑战。学会更多型号的雷达装备,成了当务之急。

    加入蓝军小队第二天,刘争就到某雷达站学习新型装备使用。面对这个参数调整复杂、工作模式多样的新型雷达,他随时记录不懂的问题和学习的收获。

    刘争的床头柜里,放着一本活页笔记本。晚上学理论,他记录一点;白天练操作,他记录一点。日积月累,笔记本越来越厚,一个又一个型号的雷达装备在他心里越来越熟。为了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装备,即使躺在床上,刘争也会将笔记本拿出来看看,哪些是关键数据,哪些是重要操作,哪些是规避手段……

    为了练好基本技能,刘争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突出雷达作战技战术性能运用和各类飞行器的保障方法。

    一次,旅里开展“擂台赛”,刘争主动报名参加,不仅对装备操作了解更深,还开始探索释放干扰的方法。

    “只有把装备性能弄懂弄通,才能知道如何针对性进行对抗训练。”在刘争看来,只有了解掌握装备特性,当蓝军时才能有的放矢。

    一次训练中,刘争因调整一个参数值,导致雷达满屏杂波。训练结束后,刘争没有放过这个“失误”,而是又进行了多次验证,摸清了原因。

    随着学习逐步深入,这些越攒越多的一手数据,成为蓝军小队展开针对性训练的关键支撑。蓝军小队结合这些数据,开始打磨检验对手的“利刃”。

    “从无人机的航线制订,飞行姿态的选取,到释放干扰的类型与时间,都是根据装备特性确定的。”无人机操控手董诗阳说,他们制订的这些蓝军战法,个个都瞄准着各类装备性能的边界点,“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手的‘底数’。”

    夜黑如墨,天线飞旋。一切准备就绪,蓝军小队主动出击。

    蓝军小队官兵检修无人机。胡勇华摄

    审视对抗

    对抗训练的最大魅力是不确定性

    塞北大漠,夜空繁星点点。

    正在值班的某雷达站一级上士刘志雄发现,雷达上突然出现一批目标,他立即查看飞行计划,确定这个方向并没有训练。刘志雄顿时警觉起来,边上报空情,边跟踪监视。

    没过一会,目标突然消失了。刘志雄一下子紧张起来,采取多种操作组合,重新定位到这批时隐时现的目标。刘志雄意识到,目标是想借助地形躲避雷达搜索,一个难缠的对手出现了……这个对手,正是旅里的蓝军小队。

    这是该旅机关指导蓝军小队展开的一场“不打招呼”的对抗训练,旨在检验蓝军小队的建设成效及雷达站的战备水平。

    这次对抗,让该雷达站“栽了跟头”。对于大放异彩的蓝军小队来说,这次对抗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身的想法:就是要随机出动、不打招呼与各雷达站展开对抗,只有把提升战斗力作为唯一目标,才能加强对抗训练效果。

    “要问雷达兵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对抗训练的资源。”该旅领导表示,蓝军小队的出现,让大家既对终于有了身边的“真实敌手”而兴奋,也对这种对抗训练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紧张。

    在刘争看来,要把自己练成“敌人”的样子并不容易,扮真演像的根本是一切从实战角度出发。对抗训练作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形式,最大魅力就是不确定性,应更新理念、对接战场、优化布局,撬动实战化训练转型。

    “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能让平时训练的问题在对抗过程中集中体现。”某雷达站操纵员彭文敬说,对雷达站官兵来说,蓝军小队越刁钻,越能帮助雷达站官兵发现问题,继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是一个清晨,蓝军小队在某雷达站旁悄然出现,他们将无人机放飞,又一场对抗训练拉开战幕……

    审视胜负

    蓝军这块“磨刀石”越硬,越能磨砺出坚强的“红军”

    戈壁大漠,战云密布。

    随着无人机升空,一场全要素体系对抗训练拉开帷幕。在数百平方公里内,20多支雷达分队机动进入阵地,扫描天穹,严阵以待。

    时间已是凌晨,刘争以蓝军小队队长的身份带领考核组来到某地域,临机导调内容,组织对抗训练。

    对抗开始后,强烈的电磁干扰,让雷达的屏幕飘起“雪花”,刚被发现的目标,转头就躲进这没完没了的“雪花”之中。雷达操纵员一边想法排除“雪花”,一边瞪大双眼在“雪花”中找寻目标,好不容易捕捉到,可在跟踪阶段目标又丢失了。

    百公里外,董诗阳操控的无人机时而低空飞行,时而释放干扰,让参训人员“连连叫苦”。

    第一次参加对抗训练的二级上士未永磊有些“懵圈”:过去,“敌情”写在纸上,装在导调人员的口袋里,一个阶段出示几种情况,大家心中有数,处置比较容易。如今,时间不清楚、航线不清楚、高度不清楚……未永磊坦言,对手飞出的航线,比他在战备值班中遭遇的对手还要“刁钻”。

    尽管对抗过程异常激烈,但双方对最终的胜负判定却格外淡然。

    训练结束后,蓝军小队与雷达站官兵迅速结为一队,连夜进行现地复盘检讨,梳理出指挥链路断层、行动脱节等10余项问题。刘争坦言:“在对抗训练中,胜负不是重点,而是通过发现和解决短板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旅机关也第一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各雷达分队的短板弱项,对蓝军小队演真扮像的建议,以及重难点课目的研究成果,都被他们列为下一步训练攻关的重点。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蓝军就是用来发现‘问题’的。蓝军在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也需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才能更好地成为不负众望的‘磨刀石’。”该旅领导对这种自主对抗的模式充满了期待,“就怕对抗失真,没有新东西带给别人。每次对抗训练,都得让参训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才行。”

    一次次对抗训练,也让蓝军小队对于胜负有着更为清醒地认识:如果过于看重对抗训练中的胜负,可能会适得其反。胜负可以绕过去,但问题不能绕过去。赢了的不一定没有问题,输了的也未必全是问题。进行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终极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部队战斗力实现飞跃。

    “‘红军’的成长,才是蓝军真正的胜利。”刘争说。

    锐视点

    在对抗中学习成长

    ■何红光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不懈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实案化对抗性训练,加强重难点课目专攻精炼,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

    不与高手过招,就永远成不了高手。无论是思维的对决,还是装备的对抗;不管是人的博弈,还是技能的交锋,都需要靠对抗来检验。可以说,胜利者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都是在与强大的对手过招中磨练出来的。

    在对抗中提升思考力。角色互换是对抗之本,要像敌人一样去思考,像敌人那样去战斗,在知敌、像敌、胜敌上下功夫,做既“形似”又“神似”的假想敌,不断激发部队训练活力。只有按照“脑袋上面悬着一把剑”的危机感从严施训,才能带动部队险中求胜,闯关夺隘,激发官兵所向披靡的血性豪气。强化“对抗就是最好的考核”理念,就要突出随机组合内容,随机指定对象,随机设置情况,按照实际作战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持续的时间,将分散独立的对抗训练课目有机组合、连贯施考,采取单兵专业技能抗、分队战术实体抗、体系训练全程抗等形式,不断提升对抗训练的科学性。

    在对抗中提升研究力。军人素质和装备性能,是构成战斗力的两大要素。再优秀的军人,手中没有先进装备,也难以用较小代价赢得战斗胜利。对抗训练,不能简单地认为装备是相对稳定的,人是相对活跃的而偏重于“练人”。这种“重人轻物”的训练无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真”。这个雷达旅的蓝军小队逼出官兵“大海捞针”的捕捉能力,启示我们:理想的对抗应当是“人与装备一起练”,让变化的对手逼出变化的战术。就单个人员而言,应重点突出指挥决策能力,突出班组行动的组织指挥能力,突出战技术应用能力。就整体而言,应重点突出组织指挥和行动控制能力,重点突出战斗行动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新型作战力量和关键作战要素的训练,切实通过人与装备结合夯实每个战位的实战能力。

    在对抗中提升创新力。坚石才能磨利刃。纵观世界各国军队,总是把假想敌部队设计得非常强悍,以催生强大战斗力。常态化组织极端条件下对抗训练,应以重大演训任务为平台,不断在演练中提高对抗难度,让参训部队在贴近实战的对抗中寻找破敌之策,提升打赢本领;应瞄准未来战争需要,用创新补短板,破解制胜强敌的体系布局、规划设计、法规标准、技术水平、运行管理等还没有跟上发展变化,尤其是日益增长的练兵备战需求与训练基地数质量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准确把握对抗训练的原则,加快信息化,前瞻智能化,大力发展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训练手段,对接未来作战,对接指挥对抗、实兵对抗、全体系对抗训练,谋划布局创新发展的蓝图。


作者:李仲华 胡勇华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