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4日电 9月23日,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由“深海一号”科考船携同,一连三日访港。这是“蛟龙号”首次到访香港,也是中国深海大洋领域科考船时隔18年再次访问香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其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其实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专项研制工作于2002年才正式立项,并不算早。那时,中国研制过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到过600米,但面对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研究人员与政府部门负责人达成了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
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努力,攻克深海技术领域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实现了16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以及近底自由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四大创新,使载人深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让“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一步一个脚印,自2009年起,“蛟龙号”便连续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上试验。2012年6月,“蛟龙号”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下潜,下潜最深至6671米。当年6月27日,“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至此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并投入应用。
与其他国家的载人潜水器比较,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具有三大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和充油银锌蓄电池系统。
“蛟龙号”可以实现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自动定高航行和自动定深航行,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便可以放心地进行观察和科研。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可以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中精准悬停,与目标保持固定距离,方便机械手作业。
为使“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后依然可以与母船保持联系,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把海底7000米深的声音和信息传至海面。“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由两套系统构成:水声通信机和6971水声电话,二者相互配合,在载人潜水器和水面支持母船之间建立起实时通信联系。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次下潜需要在水下连续作业十几个小时,但不能携带太重的燃料,于是由其搭载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来解决供能问题。充油银锌蓄电池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其电池电量超过110千瓦,是目前国际上潜水器中最大容量的电池之一,确保了潜水器在水下的长时间作业能力。
今年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第300次下潜,再次展现了中国深潜的实力。“经过15年的攻坚探索,我们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龙号’作业模式和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潜航员与技术保障队伍保驾护航。”潜航员齐海滨说。
只有实现了深海环境与资源的探索,才有发展深海文化的基础。近年来,“蛟龙号”不断刷新中国深度,为世人带来源自深海的中国故事,期待“蛟龙号”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解锁更多未知的深海奥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