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0-17 16:54:02

  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

  ■肖力民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是埃德加·斯诺“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开篇,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卷首,是魏巍“地球的红飘带”的起点,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源头。

  碧空如洗,草木葱茏。金秋时节,我行走在这片红土地上,追寻红军足迹,聆听历史回响。

  一

  何屋,晚清客家民居,面积636平方米,有30多个房间,地处于都县城闹市区。1934年7月,专门为红军出发长征做准备工作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1934年9月中旬,为了给中央红军长征“探路”,受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委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在何屋的东厢房住了一个月。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何屋。院落铺满鹅卵石,台阶和地面的夹缝中长满了青苔。院内植物茂盛,翠竹生机勃发。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的场所,有内务部、财政部、粮食部等10余个部门。步入毛泽东简陋的卧室,抚摸着斑驳的桌椅,我仿佛看见他夜以继日抱病工作的情景。

  尽管身处逆境,毛泽东仍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自觉。在于都期间,患病的毛泽东坚持检查和指导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筹粮、筹款、扩红、征调民船挑夫等工作。为指导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开展革命斗争,他撰写了3万多字的《关于游击队动作的指示》。他还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并专门前往临近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的于都南部地区调查社情、敌情。1934年9月20日,毛泽东给周恩来发了一封电报,除了讲当时赣南地区的敌情形势,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一句话:“雩都、登贤全境无赤色戒严,敌特容易出入,现已抓紧西南两方各区建立日夜哨及肃反。此复。”

  红军长征后,于都乡亲非常思念毛泽东,有人甚至甘冒风险,在何屋的墙壁上,用木炭写下“战场烽火逐千山,铁骑西征几时还”。

  二

  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扩红模范钟桂英令人敬仰。

  苏区时期,毛泽东两次来到平安村指导革命工作并居住在老街,平安村有276名青壮年参加红军,156人牺牲在长征路上。

  我慕名走进钟桂英的儿子张复信家。说起家里的红色故事,80岁的张复信泪眼婆娑。他的小爷爷、父亲、叔叔等8位亲人参加红军,全部壮烈牺牲。母亲钟桂英既是红军又是苏区干部。长征前夕,为了让更多的青壮年参加红军,钟桂英冒着危险,经常晚上提着马灯去扩红。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清算,大肆迫害和屠杀苏区干部和群众。钟桂英被逮捕后,敌人对她进行严刑逼供,用荆条抽打她,但她始终保守党的秘密。气急败坏的敌人将血肉模糊的她扔进牛栏里,点了一把火,扬长而去。一名共产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将奄奄一息的她救出,送到曲洋的一座庙里养伤,3年后才回到家里。

  因被严刑逼供和大火烧过,钟桂英原本清秀的脸完全变了模样,眼睛不能完全睁开。全身的真皮层全部烧坏,汗无法排出来。一到夏天,全身好像有无数只蚂蚁在咬她。因腋下粘连,胳膊无法全部抬起。从儿时起,张复信每天都要搬个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为她挠痒。尽管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钟桂英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地生活。1994年,85岁的钟桂英离世。张复信形容母亲“意志比钢铁还坚硬”。

  为了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红色历史,张复信先后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献了10多件文物。他成了纪念馆的常客,纪念馆成了他的精神家园。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呼他“宝藏爷爷”。

  三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长征组歌》提及的第一个地名便是于都河。

  我来到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如帆高耸,庄严肃穆。渡口边一块巨型石头上,由杨成武将军题写的“长征渡口”4个红色大字格外耀眼。清风阵阵,河水缓缓向西流去,20多米长的浮桥横卧河面,仿佛在诉说当年红军星夜渡过于都河的故事。

  为什么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把于都作为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党史专家张小平告诉我,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便于红军主力集结。长征前,红军主力主要分布在兴国、宁都、石城及福建长汀一线,其中大部分(红一、三、五、八军团)分布在靠近于都的兴国、宁都地区。二是便于休整补充。红军主力在长征前一直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转移前要进行必要的休整,同时进行人员、武器装备、粮食物资的补充。于都是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大后方,西面有雩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相对安全稳定。三是便于突围。红军当时转移的最初目标是同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路线是先向南到粤赣边境,再往西进湘南,然后往北到湘西。于都紧靠中央苏区与粤军的防线,选择在于都集结,便于顺利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四是便于保密和隐蔽。红军主力在出发前集结于都河北岸,有利于隐蔽,不易被敌军发现。

  正在长征渡口寻根问祖的王太和说:“我父亲王耀南当时任红军工兵营营长。1934年10月上旬,他正组织工兵在宁都县构筑工事,准备与国民党军队决一死战。接到去于都河架设浮桥的命令后,于10月12日上午到达河边。当时,于都河面宽600多米,父亲用一片树叶测试了河水的流速,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只有架设浮桥。”

  沿河百姓捐献了800多条渔船,有的用于架设浮桥,有的用于摆渡。因当时搭浮桥需要大量的木板,很多老表把自家的门板、床板主动拆了抬来,有的把瓜棚都拆了。王太和告诉我:“当时一位姓曾的大爷,执意要把自己的寿材捐献出来。父亲不忍心收,曾大爷火了:‘这位同志啊,怎么硬是不通情理,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拿出几块棺材板算什么?’父亲拗不过曾大爷,只好收下。”

  为了避免敌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是在17点以后进行。红军晚上渡河后,第二天6点前再把浮桥拆除,依次两岸排开,17点以后重新架设。据统计,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上,共架设浮桥5座,先后架桥、拆桥15次。

  自1934年10月17日晚至10月20日凌晨,8.6万名中央红军有的走浮桥,有的坐船,有的涉水过河,从东门、南门、西门、山峰坝等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离开何屋,和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机关,从东门渡口迈出长征的第一步。周恩来踏上浮桥出发时,曾经深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四

  在风光旖旎的罗坳镇鲤鱼渡口,我遇到老船工李声仁的儿子李明荣。说起父亲用渔船送红军渡河的故事,李明荣感慨万千。

  1934年10月17日上午,李声仁和爱人王九发等家人正在于都河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几名红军官兵招呼他们把船撑到岸边,对他们说:“我们有大部队要在晚上渡河,想请你们帮忙。”李声仁听说是红军队伍要渡过河去打“白狗子”,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你们要几条船?”“越多越好。”“那我们叫上整个家族的渔船一起来,总共有20条。”红军官兵高兴得连声说:“谢谢渔民兄弟!”

  李声仁随后召集家族代表开会。一位远房叔叔首先表态:“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渔民都不用交税了。咱应该记住红军的恩情。红军有难处,咱们理应帮助。”“送红军过河,我没有意见。但是我们的祖训是‘晚上禁止开船’,现在要打破这一祖训,谁来保证安全?出了事谁负责?”一位堂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李声仁最后说:“安全问题我会跟红军协调解决。一定会保证我们自身和红军的安全,大家尽管放心。天黑前到鲤鱼渡口集中!”

  天黑前,李声仁和家人把20条渔船撑到鲤鱼潭河段岸边。待天色渐暗,红军官兵依次登上渔船。大渔船坐5个人,小渔船坐3个人,每条渔船均安排一名水性好的战士任安全员。李声仁和爱人王九发同撑一条大渔船。当时河水湍急,晚上撑船必须全神贯注,稍不注意就会翻船。在船上,渡河的红军相互并不说话,也不能点灯,河面上一片漆黑肃静。茫茫夜色中,20条渔船来回穿梭。当红军队伍全部被安全送过河后,天色已微微发亮。

  1934年10月19日晚,另一批红军官兵要从罗坳镇石尾渡口过河。李声仁和家人往返一趟又一趟,把红军送到河对岸。第二天黎明,红军官兵全部被运送完毕,渔民们累得躺在船头,大口喘着粗气。这时,有位首长模样的红军干部召集他们开会,给每条小渔船奖励1块银圆、5斤大米,每条大渔船奖励2块银圆、5斤大米。那位首长还说:“非常感谢渔民兄弟帮助我们的队伍渡河。等以后我们打仗胜利回来,再来报答大家!”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于都,于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李声仁整个家族划船远走他乡,沿着贡江,转入赣江,颠沛流离,受尽屈辱和困苦。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把这些在异乡漂泊近20年的“水上人家”找了回来,专门成立了渔业合作社,安置他们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初,党和政府给他们分土地、建房屋,使这些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走上了岸,再也不用在江河上漂泊。李明荣动情地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渔民今天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胜利不忘哪里来,红色源头记心窝……”傍晚,我漫步于都河畔,耳边回响着《红军渡 长征源》的旋律。眺望于都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我不禁心潮澎湃: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不正是当年红军的期望吗?从苦难走向辉煌,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已化作壮美的英雄史诗,被滔滔河水深情传唱。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