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于都河,伟大的起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0-17 16:55:15

  于都河,伟大的起点

  ■胡世宗

  赣南的于都河,

  江西的于都河,

  中国的于都河,

  在当代历史的书页上,

  听得见——

  流水潺潺,

  看得见——

  金光闪闪!

  九十年前十月的那个夜晚,

  于都河畔,

  宽阔的河岸,

  集结的红军队伍,

  送行的父老乡亲,

  嗒嗒马蹄声、担子磕碰声、

  步枪与衣服摩擦声、匆匆脚步声,

  还有浪花朵朵,

  火光点点……

  书写了被后人

  特别尊重的,

  必须在史册上深情凝视的

  一个伟大的起点!

  九十年前的那个秋天,

  全国山河黑暗一片。

  红红火火的中央苏区,

  遭到了敌人的强力摧残,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

  为了胜利的明天,

  红军需要战略转移,

  到敌人深远的后方作战。

  子弟兵要离开这块红色的沃土,

  百姓千般不舍万般留恋。

  于都河六百多米宽,

  八个主要渡口——

  没有桥啊,

  只有八百多条小小的民船。

  形势紧迫,

  八万六千多名将士过河,

  需要搭浮桥啊,

  浮桥需要木板。

  于都的乡亲们,

  拆门板,卸床板,

  踊跃支前;

  有位姓曾的老汉,

  带着儿孙

  把他那宝贵的寿板,

  也毫不犹豫地

  送到了搭浮桥的岸边!

  于都的妇女,

  为红军送茶送饭。

  全于都为远行的红军

  打草鞋、捐谷、筹款。

  就要离别的红军指战员,

  做出征的准备,

  做深入的动员,

  一万七千多名于都子弟,

  参加长征告别了家园。

  还有一万多名民夫,

  参加运输队、担架队,

  跟长征的队伍上了前线。

  于都穷苦的村落乡间,

  妥善安置六千多名红军伤病员。

  那些用毛笔,用白粉,用黑炭

  写在土墙上的红军标语,

  以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

  宣示了红军的宗旨,

  破解了群众的谜团——

  为了自由的土地,

  为了穷苦人彻底把身翻,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

  必须远征啊,

  必须与敌人巧妙地周旋。

  有今天这痛苦的别离,

  才有明天的胜利和团圆!

  九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一个巨大的严酷的问号,

  摆到了党和红军面前——

  先别于都,

  去向何方?

  没有答案,

  只知向前!

  啊,前面有茫茫草地,

  有皑皑雪山,

  有需要突破的乌江,

  有马蹄声碎的娄山关,

  有悬荡的铁索桥,

  更有六盘山上的天高云淡!

  有半条被子的故事,

  有战马在沼泽地沉陷,

  有指战员用七根火柴取暖,

  有烈士被掩埋在大雪山……

  更有著名的遵义会议,

  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更有甘肃三大主力会师的

  锣鼓喧天和红旗招展!

  接下来有全民族的艰苦抗战,

  有百万雄师渡江的船帆,

  更有天安门前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壮丽场面。

  有上甘岭坑道那钢铁的前沿,

  有新中国从废墟上倔强地站立,

  有改革开放春风,

  吹开遍地的山花烂漫!

  九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红军从于都河出发,

  那清冷的月光啊,

  那清冽翻滚的河面,

  红军远行坚毅的英姿,

  乡亲挥洒泪水的容颜,

  都成了历史珍贵的瞬间,

  都成了民族永恒的纪念。

  九十年前开始的伟大长征,

  是我们党和军队

  走向胜利的开端;

  于都河那个星光点点的夜晚,

  是后来我们不断进军的起点。

  中华民族意气风发,

  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豪迈的起点啊,

  伟大的起点,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长征精神永远光芒璀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