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经典战例的全景再现——《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战例研究》读后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0-23 10:01:08

  经典战例的全景再现

  ——《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战例研究》读后

  ■褚 银

  《长征组歌》中有这样一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作为毛泽东同志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突出表现,“四渡赤水”一直备受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关于四渡赤水战役的书籍、影视作品不断问世,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讲述着那段红军长征史上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一生指挥过数百次战役,却自认“四渡赤水”是他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牵头策划,与国防大学专家团队合作编纂的《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战例研究》一书,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该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能使我们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其党内和红军实际领导地位后亲自指挥的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摆脱和消灭敌人,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书写了人类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如果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那么四渡赤水战役,则在军事上挽救和保存了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

  该书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时间演进和地域转换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全书分为9个篇章,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其对长征初期造成重创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四渡赤水战役的作战背景和双方作战意图、兵力部署、作战经过和作战结果做了详细描述和深入解析,对毛泽东高超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四渡赤水战役所蕴含的历史精神及现实意义做了概括。

  四渡赤水的每一“渡”都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一渡赤水是因土城战斗失利,不得不西渡以避川军锋芒,二渡赤水则是在蒋介石调动驻川、黔各部向川南集结,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地区的情况下采取的主动行动,再入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取得娄山关和遵义大捷。三渡、四渡是为实现同一目标而采取的虚实相间的两个步骤:三渡是“虚”,意在敌完成遵义、鸭溪地域的合围前,将其再次引向四川;四渡是“实”,以一部的佯动掩护主力突破遵义、仁怀封锁线,南渡乌江,把追堵之敌甩在身后,从而获得真正的主动。可见,“四渡赤水”能够达成红军从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的转化,是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通过一次接一次的作战行动来实现的。总之,这一切有赖于决策者对战场局势的分析判断和之后的决心。

  说毛泽东用兵如神,神就神在能够做到使敌不得不“听从”调动。土城战斗时,敌我军力是10比1。因川军实力较强,还有后续部队增援,加上我军情报有误,因此打成了拉锯战、消耗战。为从不利的战局中摆脱出来,化被动为主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寻机北渡长江。随后,蒋介石调集重兵拼命追击,妄图南北夹击,聚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正当川、滇军从南北两面迫近扎西时,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出其不意地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把敌主力甩在赤水河以西,并在5天之内连克铜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此举使蒋介石坐立不安,重新调兵遣将,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之间。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诱使更多敌军前来。当敌军逼近时,红军又突然挥师北上,三渡赤水,将国民党军主力引向赤水以西地区。与此同时,红9军团向叙永、古蔺方向继续前进,伪装成主力,虚张声势。蒋介石再次上当,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川、黔军主力包围,妄图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就在包围将成之际,毛泽东却指挥红军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继而又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合击圈,把调动起来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从而摆脱了敌人,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毛泽东用兵如神,还神在战法的灵活性上。毛泽东曾说,所谓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需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经常处于敌围追堵截中,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红军行动稍一迟缓,敌人即蜂拥而来,随时都有被合围的危险。毛泽东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把战法的灵活性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经常变换作战方向,适时迅速地转移兵力,声东击西,虚实相间。于劣势中造优势,于平势中造险势,于常势中造奇势。忽而穿插迂回于敌重兵集团之间,忽而出其不意地集中兵力打击孤立、薄弱的敌人。一招出手,常使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四渡赤水,每次的渡法都不一样。“三渡”是公开的,以全军佯动的方式专门做给敌人看;而“四渡”则是保密的,做到“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结果红军东渡赤水已经三四天了,敌人还蒙在鼓里,甚至与红军相对而行却毫无察觉。

  毛泽东深知,中央红军在战略上是处于内线被合围的态势,要摆脱国民党军重兵的围追堵截,就必须实施高度迅速机动作战,使战略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敌军变成战役战斗上的劣势和被动。在前有长江、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区,他指挥中央红军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走中有打,打中有走,把走与打、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种不拘常法、不循旧规、变幻无穷的战法,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指挥战争的高超艺术,反映了因时、因地、因情而谋划战争、实施战争的方法论原则。

  该书共计24万字,配有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示意图等18幅彩图及国民党军和中央红军兵力编成表。此外,除了引章和结语,每章都有总结与启示一节。我认为这样的框架设计与书名中的“‘四渡赤水’战例研究”相一致。如第一章《是走是留,帷幄筹划定决心》第三节“本章分析与启示”,作者从国民党军围堵部署的优长与缺陷、红军北上入川决策部署的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评估,并归纳总结出定下决心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克劳塞维茨说过:“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该书的作者从战役指挥和军事哲学相结合的高度来研究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艺术,不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赢未来战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