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跨越海峡 筑梦讲台——走近在湖北任教的台湾教师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关注台青      2024-10-25 13:00:01

  今年是“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提出十周年。从宝岛台湾来到荆楚大地,一群台湾教师怀揣梦想,以教育为舟,以文化为帆,跨过浅浅海峡,开启了一条通往友谊与合作的新航道。

  他们是文化的使者,是教育的灯塔,更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经过20余年积累,我省目前已有130多名台湾教师,分布在全省17所高校,台湾教师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我从没把自己当外人”“我们一直走在融合的路上”……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些台湾教师,聆听他们的“登陆”故事。

  主持国家科研项目,创造更多有益成果——

  “我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热爱中医、精通茶艺,在陈宜鸿老师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精致的工夫茶茶具和各种中成药。

  陈宜鸿,来自台湾彰化,2018年入职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来武汉6年,他说融入没有任何障碍,因为“我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陈宜鸿的科研经历十分丰富。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2007年获得美国埃默里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慕尼黑大学研究员。

  与武汉大学结缘,始于慕尼黑大学与武汉大学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高等研究院这个平台很有吸引力,可以跟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等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开创出更多前瞻性的课题。”陈宜鸿说,这里的学术氛围浓厚而开放,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对科研创新的政策支持。

  “台湾教师一样可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陈宜鸿介绍,目前,他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稀土金属在有机合成未来的前瞻性”。

  作为省级人才,他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自然》《催化》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稀土金属在医药合成方面的应用,秉承着“不设限”的科研理念,不断探索未知,挑战极限。

  作为中商联智库专家,陈宜鸿在走访中发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用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断,旨在构建一个具有现代科学依据的体质诊断和药方推荐系统,并实现为患者远程智能诊疗并开具处方。

  “产品一旦成熟,将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看病就医成本高的问题。”在陈宜鸿看来,这是科研最富意义的成果。

  在他的科研团队中,自由与创新的氛围同样浓厚。“陈老师从不给我们压力,而是给予我们广阔的空间,鼓励我们在热爱的领域自由翱翔。”博士生王聪告诉记者,陈老师不仅注重日常课题的指导,更积极促成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对接社会需求,明确未来方向。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至学科前沿、国家需求之上,让他们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成长为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展望未来,陈宜鸿说。

  参与建成全球唯一超级监测系统——

  “两岸融合交流是需要亲身体验的”

  “在大陆任教压力不小,收获也不小。”80后孙杨轶,来自台湾桃园,开朗且健谈,目前他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孙杨轶分享说,他早年在上海短暂求学,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随后移居到台湾,又远赴美国、日本等高校深造。

  2017年底,受到在武汉工作的台湾学长陈界宏和空间物理同行建议和邀请,孙杨轶加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孙杨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近五年,他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10余篇。

  “很累,也很有价值,收获满满。”孙杨轶表示,在这几年中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成果是,主要参与了全球首个跨圈层垂向扰动观测系统(MVP-LAI)的建立。

  这个系统是地大联合武汉大学、中国地震局等10余家单位共同建成的,由台湾教师陈界宏牵头建设,孙杨轶是主要创始人之一。这个系统已成功监测了地震、火山喷发、大气剧烈天气甚至是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地球圈层耦合,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是两岸科学家合作共融的成果。

  “大陆在地球物理学科的科研实力有多强?”对于记者提问,孙杨轶自信地说:“在国际学术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参加国际研讨我们有底气、有自信,更有话语权。”

  工作之余,孙杨轶也经常与岛内朋友联系,关注台湾的新闻。

  去年11月,他受邀参加在厦门举办的“台海通道研讨25周年”纪念座谈会。聚焦如何建设台海通道,两岸专家开展学术交流。

  孙杨轶说,现在通过小红书、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也有所了解,希望更多岛内年轻人来大陆看看,一定会收获良多,“两岸融合交流是需要亲身体验的。”

  为两岸交流搭桥梁——

  “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认同无法割舍”

  如何让更多台湾人了解大陆?不少台湾教师成为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实践者。

  今年45岁的蔡芳昌,在湖北大学工作已经17年了。他是我省第一位全职台湾教师,一路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打拼成为教授、博导。

  “我和其他同事没什么两样,生活很便利,可以主持或参与到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中,真切感受到祖国给予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广阔平台。”蔡芳昌说。

  蔡芳昌是台湾嘉义人,祖籍是福建泉州。2002年在台湾科技大学读硕士期间,就常常随导师叶正涛来武汉学习、参与科研。2007年,从台湾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正式受聘于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蒋涛课题组。

  近年来,蔡芳昌不仅成为我省首批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主持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更在2021-2024年,连续成功申报了教育部港澳台办对台教育交流项目,架起一座座知识与文化的桥梁。

  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暨创新创业学术研讨会”到“薪火相承,两岸共今朝”科文交流活动,再到“览生态之美享江河安澜——鄂台青年湿地文化交流项目”,每一项活动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愿景。

  今年10月,在他的推动下,台湾同学会与湖北大学携手举办了“同心同向 未来同行——第十三届台湾高校教师教育交流与中华文化行”,20余名台湾师生,在光谷体验萝卜快跑,骑行东湖绿道,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寻根历史。他们用Vlog记录下这一切,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向世界展示大陆的风采,铺就了一条融合之路。

  在周末闲暇时光,蔡芳昌会带着10岁的儿子,以city walk方式,打卡武汉“台味”地名街巷。

  “武汉有台北路、高雄路、苗栗路、宝岛公园,台湾也有武昌街、汉口街、武汉路等街道,这是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的见证,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关系的体现,流淌在两岸同胞血液里的文化认同是任何人也割不断隔不开的。”蔡芳昌说。(湖北日报、湖北省台办)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