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退役军人王自焰多年致力于国防教育宣讲——
新“阵地”上再冲锋
■魏晋平
“不好意思,讲座快开始了,晚一点回复您。”前不久,笔者致电王自焰约定采访时间,他正在安徽省黄山市忙于国防教育宣讲,电话里匆匆说了几句便挂断。今年以来,他辗转多个省市,为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宣讲。
几天后,在王自焰的另一个宣讲现场——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六中学,笔者见到了这位有着38年军龄、上过战场的老兵,从他激昂、动人的讲述中,感受那份炽热的国防情怀。
1961年,王自焰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王树青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孩提时代父亲讲过的那些战斗故事,王自焰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
1951年,王树青随所在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作为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王树青和战友们的主要任务。在抗美援朝战场,我军缺少防空火炮,经常遭到敌机轰炸。许多时候,王树青和战友们辛辛苦苦在水面架设的浮桥,敌机一个俯冲下来就炸毁了,许多战友还为此牺牲。
王树青当时担任班长,一次“反绞杀”作战中,不甘心被动挨打的他通过目测距离,提前带领战友在敌机可能出现的地域设伏。两架敌机向浮桥俯冲时,王树青和战友们用机枪连续射击。子弹密集射向敌机,虽然没能击中,但这一“大胆”行动,“让敌机一时不敢大摇大摆低空轰炸”。王自焰说,父亲每每讲到这个故事,总是不无遗憾地表示:“要是射击时再加上提前量,说不定就能把敌机打下来!”
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英勇和遗憾,深深烙在王自焰心中。18岁那年,他考取原空军导弹学院,毕业后来到驻地位于大山深处的空军某部,通过勤学苦练,成长为训练标兵。1986年,经上级选拔,王自焰随部队奔赴边境一线。
在张家口市宣化第六中学的讲台上,随着幻灯片的切换,王自焰打开记忆的闸门,为学生讲起那场难忘的战斗。
一个秋日,熟悉的警报声再次响起,正在休息的王自焰和战友们一跃而起,奔向阵地。原来是敌机趁着官兵午餐和休息抵近侦察。
雷达密切监视敌机动向,敌机进入射程范围后,营长下达命令:“三发导弹接电准备!”王自焰迅速完成各项参数检查,当“发射”指令传来,他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骤然间,天边响起三声惊雷。不一会,一个硕大的火球冒着浓烟掉下来。此战,王自焰所在营成功击落敌侦察机,后被空军授予“神威导弹营”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的王自焰,“弥补了父亲的遗憾”。
讲述中,王自焰向师生展示了一张当年在战场上与导弹的合影。照片上,王自焰昂首挺立,身后的导弹剑指苍穹、蓄势待发。“你们看,我俩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随时准备冲锋。”王自焰饱含深情地说。
走下战场后,王自焰继续保持“冲锋的姿态”。1992年从空军某部调到军校担任教员后,他躬耕三尺讲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员,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等荣誉。
从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退休后,有着浓厚国防情怀的王自焰,向着国防教育“阵地”发起新的冲锋。他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点燃大家的爱国热情。
除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外,基于在军校耕耘多年的经历,王自焰常常用学术眼光看待和研究国防教育话题。“全民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领域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和创新,同时必须紧跟形势。”平日里,他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盯国防热点话题进行思考,笔耕不辍写下所想所思。基于这些思考,宣讲前王自焰再根据听众情况针对性调整具体内容,力求对听众有所启发。
如今,年过花甲的王自焰看起来依然充满活力。“奋斗不分年龄,我现在身体不错,精力也充沛,能够为国防教育事业作点贡献,心里高兴。”说这话时,王自焰的脸上带着笑容。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