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短视频缘何这么火
——探寻湖南省湘潭市“五红”系列民兵微课走红背后的原因
■彭保华 本报特约记者 田 祥
31万、24.1万、22万……谈起近期民兵微课播放量,湖南省韶山女子民兵宣讲队副队长毛婉瑶最大的感受是,“这波幸福来得突然而又猛烈”。月余之内,仅由该队制作的教育短视频,已有7期阅读量超过“10万+”。
10月以来,湘潭军分区、湘潭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制作红色景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物、红色传承“五红”系列民兵微课,引发较强反响。
民兵政治教育是民兵工作的重点。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加持下,不少单位在教育形式上探索创新,推出网络公开课、移动课堂、实景模拟体验课等教育微课。可是,如何吸引民兵“看过来”,并不容易。
湘潭的民兵微课缘何这么火?记者前去探寻背后的奥秘。
善借“产学研”优势
“湘潭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给民兵微课‘破圈’奠定基础。”该市军地领导对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有着清晰认识。
“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热土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涌现出彭德怀、陈赓、谭政等开国将帅,以及罗亦农、黄公略等革命先烈。文旅部门统计,该市红色资源达336处,辖区内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1处红色旧址。
守着如此“红色富矿”,军地部门并没有止步不前。3年前,该市对做好红色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印发《湘潭市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红色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推动教育机制创新和配套建设,着力打造特质更鲜明、品牌更响亮的红色教育培训新高地。
这3年,该市军地提质修缮红色资源点32处,与长沙、赣州等16个城市、45家红色教育管理单位和机构签约,推动湘潭红色教育综合服务基地、韶山学校思政基地等一批红培(研学)基地投入使用,持续挖掘英模人物、红色经典故事,打造“韶山红课堂”等教育品牌。
大河涨水小河满。仅过去一年,湘潭市民兵宣讲队、国防教育讲师团累计宣讲110余场次,《您还记得吗》《你的样子,就是今天中国的样子》等微课在全省红色文化宣讲比武、“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名次。
“‘五红’微课取材广泛、制作精良,获益于红色教育发展成果。”湘潭市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齐勇说,该市红色文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技术、素材等资源富集,民兵微课制作团队借梯上楼、事半功倍。
倾听“需求侧”心声
为什么是“五红”,而不是其他?
“民兵调整改革后,队伍类型明显增多,人员组成更加多元,有青年科技人才、科研院所教授、生产一线骨干等,学历、阅历、个人喜好不尽相同。想要教育引起共鸣,须在关注点上取好‘最大公约数’。”军分区领导说,湘潭民兵有个特点,对当地红色文化格外珍视,并引以为豪,这就是抓好政治教育的锚点。
“五红”微课后期运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台留言中,类似“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乡音”“还是咱们家乡红”等回帖比比皆是,能明显看出湘潭民兵对家乡红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认同。
“之前,我们曾走过弯路,开展教育时习惯从‘供给侧’施教者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需求侧’受教育者的感受。特别是网络微课,开放性、共享性强,全面接受群众评价,传播效果好不好,从流量、留言上一眼便知。所以,民兵微课要注重体现群众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共性需求。”齐勇表示。
“有一次,一名民兵反映:民兵亦兵亦民,既要精武装还要懂生产,能不能讲一讲红色金融的历史,加深大家对党的创业历程的了解。那一期,我们就从党的第一个股份制经济实体入手,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目前,该视频已收获17.4万的播放量。”一位参与制作微课的民兵骨干说。
据悉,录制“五红”微课中,制作团队广泛向老英模、基干民兵、退役军人等群体征集意见,确定具体授课内容。
营造“兵教兵”氛围
“微课效果如何,关键看主讲人。”军分区领导说,以往,民兵微课多由党政干部、现役军人出镜。从教育实践和传播效果看,以民兵为主讲的“兵教兵”授课模式更有亲和力。
浏览该市推出的“五红”微课,记者发现,这些微课主讲人不仅“专业化”,还“年轻态”。主讲人全部为民兵,来自全市各县区宣传部门、文旅行业,平均年龄25岁。
据了解,为储备教学力量、推动“兵教兵”模式落地,湘潭军分区先后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等景点组建5支民兵宣讲队伍,并将其纳入民兵思政骨干库。这些民兵宣讲员到学校、机构接受专业培训,日常工作在景区作讲解或宣传推介。
“民兵登台当主角,讲身边发生的、说自己看到的,教育效果必然有保证。但要把‘肚子里的东西道出来’,需要能力支撑。”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部介绍,业务培训仅能强化授课基本功,主讲人要想“风景这边独好”,离不开任务锤炼和经验积累。
“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韶山女子民兵宣讲队队员毛冰玉说,在讲解毛主席睡衣的故事时,她并没有满足于现成的脚本,而是查阅大量资料,提前做足功课。那期微课,她收获很多点赞。
“我是民兵,更知道大家想听什么。授课绝不是专业技巧的‘秀场’,最好的方式恰是接地气。”毛婉瑶说,她习惯在宣讲或讲课时,插入一些“湘潭话”,让大家对故事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更感到亲切自然、深入人心。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