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家传瑰宝:革命烈士证明书背后的热血与担当传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1-25 09:15:00

家传瑰宝

■冯要博

7年前,我乘着西行的列车参军入伍。离家前,父亲将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拿出来给我看。

“多年前,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贴在老屋的墙上。盖新房时我把它揭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父亲一边说,一边小心打开褪色的红布,里面露出一张有些泛黄的纸。

“冯传福,男,一九四八年在谷堆集战场(谷堆集为证明书上的原文,现为安徽淮北濉溪县双堆集镇)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是曾祖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我情不自禁读出声来。那些斑驳的文字,讲述着一名战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年轻时,我也想过当兵。每次看到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我都感到非常光荣。”父亲慢慢叠好革命烈士证明书,“你爷爷身体不好,我是家中的独子,不能离开家。”

当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山里捡石头,背回来后,打碎制成瓦片。“当时很多人都在制瓦,可咱家用的料杂质少,质量是最好的!”回忆起当年生活的点滴,父亲颇为自豪。除了制瓦,父亲还卖过雪糕、耍过杂技……

后来,父亲考上了一所畜牧学校。毕业后,他成了附近乡镇小有名气的兽医,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各村巡诊。父亲摩托车的后座,是我儿时专属的座位。他每次出诊,我都要跟着去。赶上下大雨,父亲怕路滑不安全,想独自偷偷出发,我便哭闹着怎么也不肯放他离开。

长大后,我离家到县城上学。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利用到县城进药的机会,顺道去学校看我,问问我生活得怎么样,学习上有没有问题。后来,我参军入伍。这一走,一切充满了未知。临行前,父亲取出珍藏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郑重地告诉我,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寄托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充满了光荣与力量。我知道,他想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让我在遥远的军营里无惧风雨、勇敢前行。

新兵连结束后,我和战友们坐上运输车,向连队出发。车辆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我裹着大衣,拨开车厢的帘子向外望去,只见一道道山峦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山峰直入云霄,阳光穿出云层,我心中涌上难以言喻的震撼。

车厢摇摇晃晃,我的思绪四处游走。我想起出发前问父亲的那个问题:“当年曾祖父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是怎样的信念让他离开家人参加革命呢?”父亲无从回答,因为他多年所珍藏的,仅是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没有照片,更没有故事细节。

“看云彩、看云彩,光秃秃的哨所也有乐趣在;大雪能封住山,封住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怀……”唱着新学的歌曲,我来到一个“伸手能摸到天”的地方,成了一名边防战士。戍边的日子很平淡,巡逻站哨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也曾在狂风暴雪中,点燃秋衣给抛锚的巡逻车烤火;在雪山上观察结束后,以最快的下山方式——坐着滑下来,感受别样的速度与激情;也曾因峰回路转,见到峭壁上那手绘的鲜艳的五星红旗而热泪盈眶;站在国门上,看那连绵的雪山如同翻卷的巨浪,帕米尔雄鹰迎风飞翔……我的青春记忆因穿上迷彩而变得更加特别。

前段时间,父亲告诉我,他把那张革命烈士证明书装裱起来,摆放在书架上。我又想起了入伍前问父亲的那个问题。“爸,要不你帮我找村里的老人打听一下曾祖父的事?”我向父亲提议。

“或许蒋老太爷知道一些,他的辈分其实比你曾祖父还要大呢。”后来,父亲找到蒋老太爷,从老人家口中了解到一些往事。

那是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指挥部队与日寇作战时,不幸中弹,以身殉国。“彭将军是大英雄,大家都想去杀鬼子,为他报仇!”蒋老太爷牙齿几乎掉光了,讲话模糊不清,有时一句话要重复说好几遍。父亲发来的录音里,老人家说的每句话,我都得仔细分辨,才能基本理解意思。

“当初,我也想跟着队伍去打鬼子。可你爷说,他家里有弟兄4个,自己也有孩子,他什么都不怕。我年纪还小,他就把我拦下来了。” 91岁的蒋老太爷,声音颤抖地讲述着。

在反反复复的聆听中,我的眼眶湿润了。在老人的心里,是新四军给了他们新生。当彭师长牺牲的消息传来,百姓难抑心中的怒火,纷纷参军上前线……就在那时,曾祖父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毅然参加革命。

从入伍到牺牲,曾祖父经历了多少次战斗,有没有受过伤,家人其实都不知道。直到见到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家人才知道他牺牲的地方距离家乡只有70公里。

2020年,我的爷爷去世了。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双堆集镇。听说那里建起了烈士陵园,他想去看看自己的父亲,哪怕只是看看墓碑上的名字也足够了。然而,直到离世,他都没能实现这一愿望。一年后的烈士纪念日,我借着休假的机会,来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参观。

陵园内,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向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那天,我在名录墙旁,一行又一行地搜寻着。遗憾的是,我找遍了所有的名录墙,都没有找到曾祖父的名字。是啊,那么多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不知多少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其实也不必寻找,青山处处埋忠骨。无论他们葬在何处,倒下的身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脊梁。我擦干泪水,向先辈们敬了一个军礼。

今年休假,我回到阔别已久的高中母校。从校园出来后,我想到这里离县烈士陵园不远,便决定前去看看。我在烈士陵园里缓缓踱步,竟无意间在一面巨大的名录墙上,找到了曾祖父的名字。名录墙落成的时间是2018年清明节。近年来,县里每年都会对烈士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及时增添和修正烈士名录和事迹,让更多烈士魂归故里。2018年清明节,曾祖父冯传福同他的1900多名战友一起,终于“回家”了。

不久前,母亲告诉我,父亲把我获得的“四有”优秀士兵奖章同曾祖父那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摆在了一起。他反反复复用了很长时间,才摆出令自己满意的位置。我说,不用大费周章。可父亲不管,他说这是儿子获得的荣誉,如今也是他珍藏的宝贝。


作者:冯要博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