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15次重走长征路,拜访300多位老红军,她讲述的长征故事会得到怎样的“青春回应”?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1-25 11:23:50

    20年来,红军后代邓玉平15次重走长征路,拜访了300多位老红军。当她走上讲台,向一群大学生新党员讲起红军长征故事,会得到怎样的“青春回应”?近日,邓玉平为本版撰文——

    仰望长征,热血澎湃

    ■邓玉平

    图①至图⑤依次为已经离世的老红军张敏、袁崑、钟明、贾本维、王泉媛。

    讲座现场的留言板。

    邓玉平(第一排右二)与大学生新党员合影留念。作者供图

    90年前,一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远征。闯过围追堵截,走过万水千山……那场史诗般壮丽的伟大远征,由一位位衣衫褴褛、赤脚光臂的红军将士,用走不烂的“铁脚板”、压不弯的“铁脊梁”铸就。走近那场远征的亲历者,挖掘他们的口述资料,对研究那段历史十分重要。

    作为红军的后代、老兵的女儿、一名历史教师,我对长征有着特殊的情感。自2004年暑假起,我背起行囊,15次重走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走过的长征路,在茫茫人海中寻访健在的老红军。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10月下旬,在有关单位举办的上海高校大学生新党员示范培训班上,我应邀走上讲台,给来自40多所高校的100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新党员,讲述多年来收集整理的长征故事。

    (一)

    我寻访过的老红军,大多已经故去。今天的我们,珍藏和聆听的是他们的故事,但于老红军而言,那是皑皑白雪不能遮盖、岁月流水无法涤去的刻骨记忆。

    ——一把野菜谁先尝。张敏,四川平昌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看护员,11岁踏上长征路。让张敏记忆犹新的,不只是行军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他说:“我们进入茫茫草地时,每人只带三五斤青稞麦,磨成粉装在干粮袋里。吃完后饿极了,大家就把马粪、骡粪放到水里淘洗,把没有消化的粮食淘出来,囫囵吞咽下去。草地里有各种野菜,但不清楚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部队成立试吃组,我也报名参加。班长对我说,小鬼一边去,参加试吃组有条件,必须是共产党员,有没有毒,党员先尝。有的战友试吃,付出了生命,我想起他们就很难过……”

    ——两个兄弟战沙场。袁崑,江西于都人,红五军团13师37团机枪连排长,15岁时与弟弟袁国泉一起参加红军,19岁参加长征。袁崑见到我,开口就问:“你是党员吧,入党誓词背得出吗?”不等我回答,他已背起当年的入党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他语速很快,坚定地说:“永远跟党走,是我一生坚守的信念。”

    参加红军后,袁崑先后参加五次反“围剿”,在战斗中两次受伤,被炮弹炸伤右腿,被弹片刺穿左手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袁崑随部队踏上长征路。他回忆道:“部队过了金沙江,来到四川会理。我到城外侦察,突然看见被分到红三军团的弟弟。参军后我们兄弟俩一直没见过面,此时相遇,禁不住热泪长流。没想到,就在当晚的攻城战斗中,弟弟牺牲了。我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不久后在攻打天全时腿部负伤,被组织安排在老乡家养伤。伤势好转后,听说红军南下,我一瘸一拐向雪山进发,找到了队伍。”

    ——三发子弹打一仗。钟明,江西于都人,红三军团卫生队班长,18岁参加长征。他告诉我,部队除粮食紧缺外,弹药和医药也极其匮乏。有时一场战斗只发3发子弹,还要留1发子弹备用,打一枪,往前冲,接近敌人时再打一枪,然后就是肉搏。

    我看到钟明的头部有凹陷的疤痕,他说那是一场战斗的“纪念”:“我们往山下冲锋时,子弹从我左眼角飞进、头顶钻出。伤势严重,只有做手术才有一线生机。当时没有麻药,我咬紧牙关忍着剧痛让军医做了手术,几次生命垂危,终于还是活了下来。”

    ——四送毛毯永难忘。贾本维,四川渠县人,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1团战士,20岁参加长征。拜访贾本维时,他讲起4次转送一条毛毯的故事:“百丈关战役期间,我在给阵地送通知归队的路上,遇到敌人伏击。机枪一阵扫射,我的左手、左腰部和左腿都负了伤,只能咬着牙、拖着枪,爬回部队。团长前来看望,要将他唯一的一条毛毯送给我。我知道,毛毯是组织上送给上级首长的,上级首长又送给团长。团长平时都不舍得用,这时要拿出来送给我,我坚持不肯收。直到团长严肃地说‘这是命令’,我才收下了毛毯。1936年10月,在甘肃打拉池的一场战斗中,我所在营教导员英勇牺牲。安葬教导员时,见战友找来一块门板,我毫不犹豫将毛毯垫在门板上。天气冷,我希望这条毛毯能给教导员‘取取暖’。”

    ——五十坎坷心向党。王泉媛,江西吉安人,中央红军女战士、红军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21岁参加长征。1937年,她随西路军与敌人在祁连山激战,部队损失惨重。“撤到马场滩、康隆寺一带,部队决定转移,我带领妇女抗日先锋团与敌人周旋时不幸被俘,身陷囹圄。成功脱险后,我与部队失去联系,多方寻找组织未能如愿。当红军身份得到确认时,我已经70多岁了。”王泉媛感慨地说。

    苦难,几乎是王泉媛生命的全部,我想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的话掷地有声:“还是那句话,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

    王泉媛知道我是历史教师,叮嘱道:“要把长征故事告诉学生,让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报告团长,我会努力的!”我情不自禁向她敬了一个礼。没想到,她立刻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位朝气蓬勃的红军女战士,不禁潸然泪下……

    讲座中,我还跟学生们谈及重走长征路的感受。在路旁,在山腰,在陵园,我和伙伴一路前行,祭扫了数不清的无名红军烈士墓。沉默的墓,一座又一座,一排又一排,就那样缓缓列队,“延伸”到延河之畔、宝塔山下……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共同的名字叫红军!墓碑上的五角星,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我这样说。

    (二)

    台上,我心怀崇敬,站立着讲;台下,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注视着大屏幕,静静地听。

    看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不禁在想:时隔90年,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新党员,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才,是怎样看待长征的呢?历史的隆隆回声,会在“后浪”心海里激起怎样的涟漪?

    仰望长征,热血澎湃。讲座结束后,一些学生围着我,讲着他们的感受。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男学生对我说:“以前从书本上读过这段历史,听了讲座,觉得历史如此鲜活,仿佛红军的身影就在自己身边闪耀。”一位女生抹着眼泪说:“老师,红军将士是在借您的口讲述他们的传奇,我想跟您照张相。”

    报告厅里,还准备了一块留言板,许多学生自发留言,红、黄、蓝三色留言纸贴得密密麻麻。走近细读,字迹工整,十分悦目。

    有的学生写下心灵的触动——

    “长征,一条令人动容又有力量的路,红军将士走了两万五千里,邓老师一次次重走他们走过的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红军将士情感的寄送。”

    “听了讲座,我对长征是‘绝处求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老红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好几次让我热泪盈眶……”

    有的学生写下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作为一名退役女兵,我对红军奶奶王泉媛的故事印象深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要赓续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与邓老师一同穿越历史时空,备受感动。长征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传承。”

    还有学生用诗歌般的语言写下憧憬——

    “英雄壮志真如铁,雄关越了又重越。又重越,铁兵钢脊,红军碧血。”

    “锤镰旗艳血犹热,举起右手是新颜。请前辈放心,作为大学生新党员,我们会追逐你们的脚步,为崇高理想矢志奋斗。”

    (三)

    这次讲座,我的学生杨柳青也来到现场,分享她与我同走红25军长征路的体会,讲述组建志愿服务队的故事。多年来,杨柳青坚持为江西、湖北、云南等地的学生捐赠书籍、文具,把爱心源源不断播撒在红军走过的地方。

    这一次,杨柳青为每位学生带来小红军钥匙圈和明信片,受到欢迎。今年10月22日,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88周年纪念日。明信片上的邮戳,有“长征”字样和“2024年10月22日”的日期。

    讲座结束后,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留言纸一张一张取下、叠好,放进我带到现场、存放着松潘草地青稞麦标本的文件袋里,一起珍藏。

    “抬起头来,每一颗星星都在看着我们。”我在讲述时曾对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老红军们一定能听到这群大学生新党员最真挚的“青春回应”。

    制图:扈  硕


作者:邓玉平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