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黎族纺染织绣等三项目入列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4-12-06 14:45:46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 正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上述三项都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该遗产项目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也是承载着羌族民众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的文化空间。羌族民众通过参与节庆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维系着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中国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中国有44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文章来源:香港中通社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