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号引出一堂课
■王汉唐 本报特约记者 李 芮
“‘大思政中心’,是和问号‘交朋友’的地方。”
海军勤务学院某教研室主任李铮的这个感触,源自一次视频课上的提问。
那天,李铮来到学院“大思政中心”思政云视听教室观看主题为“教学设计升级”的示范展示视频课,授课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思政教师李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内容,我们每名思政课教师都很熟悉。”李蕉抛砖引玉。
顺着李蕉的思路,李铮点点头。此刻,他的身份是学生,然而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他作为教员,常常给学员讲解这部分内容,所以这句话他很清楚。
“请大家想一想,1917年的一声炮响,为什么过了两年,直到1919年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中国?”李蕉问道。
为什么?一个问号横在李铮心头。平时讲到近代史,这个知识点会很自然地滑过去,就像约定俗成的一句话。学员们从未问过为什么,李铮似乎也没有思考过为什么。
“这就是思政课教师要思考的课堂设计。”李蕉说,想要打开学生上课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上课积极性,就要善于在课堂上画问号。这个问号很关键:问得过于简单,无法开启学生的头脑风暴;问得过于复杂,很难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产生共鸣。
熟知非真知。牵引课堂的问号如何画?李铮似乎有了答案:选取学生既熟悉又不甚了解的知识点。正如李蕉举的例子,用耳熟能详的内容,帮助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一堂视频课,让李铮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案。
“大思政中心”内,这样的数字视频课有很多,这样的思考时常上演。
不久后,李铮对自己的教案发起了一场自我检视:他把曾经容易忽视或者经常一笔带过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同时升级教育模式,利用“大思政中心”思政综合厅的史料、影视、红色场馆资源,为学员设计一堂别出心裁的思政课。
这天,李铮的课堂也是由一个问号开启。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
很快,学员黄海鹏流利地回答出课本上的标准答案。
“如何理解这几个字?”第二个问题抛出,教室里鸦雀无声。
正当学员们面面相觑时,思政综合厅巨幅曲屏上播放出《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电影片段。电影中,老百姓自发为战士们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抢修道路。
电影资料播放结束后,李铮再次提问:“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军参战人数少,胜利的信心从何而来?”
“观看这段历史影片,我们可以看到除了60万军队,还有543万支前民工发挥着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就能依靠人民创造出历史伟业。”黄海鹏回答。
“对,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听到这里,学员们深受启发。在李铮设计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和鲜活生动的影视剧引导下,学员们拉直了心中的问号。
“大思政中心”是设计问题的地方、寻找问题的地方、解决问题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思政教员在这里找到思政课教学的真谛,越来越多的学员在这里领悟到思政课堂的魅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