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昆仑山下军属情:只要有爱,哪怕在祖国边陲,也有温暖的家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12-16 09:11:15

    昆仑山下军属情

    ■曹达功  王钰凯

    不久前,军嫂耿雅莉(站立者)和家属院其他军嫂来到军营,与官兵一起为退伍老兵包“送别饺子”。 作者提供

    “阿姨,我们来啦!”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家属院内,军嫂耿雅莉带着几名军嫂和军娃,走进宋玉华老人的家里。

    “天越来越冷了,您有啥需要的,一定得告诉我啊!”放下手中的水果,耿雅莉卷起袖子,开始在厨房忙活起来。“好好好,谢谢……”95岁的宋玉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看着老人开心的样子,耿雅莉也跟着笑了:“阿姨,千万别客气。您是我们这些随军家属的榜样,我们来看您就像回家看望老人一样!”其他军嫂和孩子们听了耿雅莉的话,也都笑了,屋里变得格外温馨。

    宋玉华老人祖籍四川,50多年前从家乡奔赴南疆,成了一名随军家属。虽然远离家乡,但能和丈夫蓝同湘生活在一起,宋玉华很知足。蓝同湘是名汽车运输兵,经常往返西藏和南疆执行任务。3000多公里的“天路”,在当时充满了危险和艰辛。蓝同湘外出执行任务时,宋玉华就每天眺望远方的昆仑山,等着车队归来。然而,在一次长途机动任务中,蓝同湘再也没能像之前一样,带着一身风雪回来。

    “老蓝当年说走就走了……”和耿雅莉她们聊起这些往事时,宋玉华的眼睛湿润了。50年前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对丈夫的爱,让宋玉华决定留在这片丈夫为之献出生命的土地上。

    宋玉华的故事,令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军嫂动容。因为对另一半的爱与支持,她们离开了家乡熟悉的生活环境,选择来到千里之外的军营。

    从山西来到南疆的耿雅莉,便是她们中的一位。3年前,在家附近社区医院工作的她,辞职来到丈夫所在的边防团。

    回忆起3年来的随军生活,耿雅莉感慨不已:“我在家那会儿,家务一点都不会做。可为了我家老王,硬是把自己练成了‘家务达人’……”耿雅莉口中的丈夫“老王”,是边防团某连指导员王利洋。“很感谢我爱人,她很不容易。”提到妻子,他总是充满歉疚和柔情。

    边防团的官兵经常执行高原驻训任务。许多军嫂虽然办理了随军,但和丈夫依然是聚少离多。

    军嫂国显明怀孕时,丈夫就不在身边。她临盆时,丈夫还在高原上驻训。她有一肚子委屈想和丈夫倾诉,可视频接通那一刻,看见丈夫黝黑的脸和身后艰苦的环境,她最终只说了句:“我很好,任务重要,家里你放心!”

    或许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军营情结,这些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域的军属,认识后很快熟络起来。

    “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一份;谁家有点小矛盾,来劝解的能坐一客厅。过年时,大家一起包饺子,暑假一块带孩子,家属院成了大家心中无比温暖的地方……”提及这个“大家庭”,耿雅莉的言语中流露出自豪。

    作为家属委员会的副主任,耿雅莉会组织军属们为驻训官兵亲手缝制鞋垫,也会招呼大家在端午节包粽子,送给远在昆仑雪山的官兵……

    在一次次活动中,军属们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官兵组织烧烤晚会时,会第一时间邀请军属参加,也会在儿童节特地为军娃办一场“军营开放日”。

    耿雅莉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渐渐爱上了这里。曾经,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宋玉华老人会那么执着地守在这里。这几年的随军生活,让她知道了:家不一定只是从小长大、承载血缘关系的载体,也可以是为了共同理想而汇聚一处、真情所系的纽带。只要有爱,哪怕在祖国边陲,也有温暖的家。

    部队又上高原驻训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耿雅莉和家属院的军嫂们,也会在闲暇时像宋玉华老人一样,眺望远方的昆仑山。她们的眼睛里,有思念,有期盼,也有从容和坦然。

    冬日的昆仑山下,已是天寒地冻,但阳光还是洒进家属院。家属房里,时不时传来笑声,让家属院变得暖意融融。


作者:曹达功 王钰凯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