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道光,照亮身边人
■王文记
和采访对象长期保持联系、定期进行跟踪回访,是编者一个职业习惯。这些年,“看着”军改后毕业的首批排长一步步成长为连级单位主官,“跟着”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的战士们一年年戈壁弯弓射“天狼”,“听着”全新组建的某部三连一天天拔节生长……编者从这些军队“神经末梢”的细微跳动中,触摸着强军兴军的宏大脉络,感知着“强军加速度”的激昂乐章。
4个月前,本版刊发了讲述第80集团军某旅教导员王文记知兵爱兵故事的报道《“谷底跃升”:心系岗位情系官兵是根本》(可扫文尾二维码,阅读原文),在基层引起较好反响,一些营连带兵人把电话打到编辑部,询问王文记的联系方式,想和他交流带兵之道。年终岁尾,编者对王文记进行了回访,询问他的近况以及单位的变化,实录如下。
——编 者
我手机里至今保存着那篇报道刊发后战友们发来的信息——
有读军校时的同学:“老王,看到你的故事了。10年过去了,还当教导员呢?不容易!向你的坚守致敬!”
有早已退伍的老战友:“您当这么多年营主官,培养了不少人,影响了不少人。您当时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我一直都记得!”
有远在海岛从未谋面的指导员:“王教导员,认真读了关于您的报道,对比反思之下,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把官兵的认可和信任当作主官最重要的‘政绩’。不少工作只是做在了表面,只是为了赢得上级的认可,却忽略了官兵的意见和感受……”
坦白说,每次翻看这些信息,心底都会洋溢起一种幸福,那是一种多年坚守得到认同后的巨大满足。当然,偶尔翻看,也是为了自我激励,提醒自己前行路上一刻也不能懈怠。
其实,报道刊发那天,我内心一直惴惴不安。因为我自己知道,报道中提到的“三件小事”,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说“雪糕事件”,在组织调查问卷之前,我就注意到了雪糕无处存放的情况,但当时并没有认为这是多么大的事儿,需要加以解决;比如说“皮划艇事件”,在大家用绳子往地钉上拴皮划艇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当时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再比如“作检查事件”,轮休期间更改轮休地点的那名班长,半年前我就知道他妻子患有产后抑郁症,只是工作还不够细,没想到他家里还有其他情况……
说白了,官兵心心念念的这几件“小事”,本可以不发生,或者说悄悄地发生,让官兵得其益处而不觉察。也就是在那时,我忽然理解了“上医治未病”的了不起之处,真正懂得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背后逻辑。我认为,那篇报道对于我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我产生了这点反思和认知。以此为新的起点,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又尝试做了几件之前一直想做但没来得及做的事,就借报纸一端和战友们分享交流一下吧。
——下半年营里有两位战友结婚,我们用了不少心思。高炮连一名排长家在东北,距我们驻地1000多公里。听说他即将举行婚礼的消息,我便想着如果能派个官兵代表营党委到现场祝贺该多好。但翻遍全营官兵的花名册和休假情况,都没找到一个离他家较近的战友。最后发动大家一起想办法,得知有位战友刚好要去东北走亲戚,便委托他到婚礼现场送了祝福。这名排长后来找我销假时说,真没想到营党委会让人千里迢迢送祝福,当看到“排长,请你一定要幸福,我们和嫂子一样爱你”的条幅时,宾客们都热烈鼓掌。
另一位战友结婚时,实在找不到人到现场送祝福,便请他所在连官兵录了一个祝福视频,经过脱密处理后发给了他。婚礼当天,他给我发来一条信息:“看着视频中战友们认真比心的动作,我鼻子一酸。我算不上连队最优秀的同志,但连队让我变成了最幸福、最有‘面子’的新郎!”
过去,总有人问我为了一两个人兴师动众值不值?性价比有多高?我就用年终总结时一个战士的话来回答吧,他说:“接受祝福的是两个战友,感到温暖的却是全营官兵。”
——今年外训时,刚好有几名官兵家在附近。机会难得,我们营领导便分头到他们家里进行了家访。一名一级上士得知后感动地说:“当兵16年,这是第一次有部队领导来我家。营里把我们的父母当成了自家人,我们怎能不以连为家?”
一名二级上士的父亲患有皮肤病,虽然不传染,但面对我伸出的手,还是下意识地躲避。见我就是不收回手,这位父亲使劲在裤子上蹭了蹭,才和我握手。后来得知,这位父亲专门打电话交代儿子:“遇上这么好的领导,你要珍惜!在部队好好干,别给我们丢人……”
——国庆长假期间,我们筹划了一场家属进军营活动。活动方案我改了又改,原则就一条,不能把这个活动仅仅办成总结材料里的一个“亮点”,而应该让每位来队家属都有记忆点。从结果看,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一名中士的未婚妻来部队驻地领取结婚证当天,收到了官兵采集包好的一束鲜花,鲜花上还沾着露珠。离队时,她坚持把这束花带回家。她说:“这是我收到过的最有纪念意义的一束花!”
一名列兵的奶奶今年70岁,庆祝生日时许了一个心愿,想在部队给孙子做一次家乡菜。为满足这个心愿,连队指导员把奶奶请到自己的家属房里。那顿饭,奶奶做了整整一个上午,全连官兵都吃到了,他们边吃边使劲咂摸嘴,把奶奶逗得笑着笑着又哭了……
这就是今年下半年我干的几件很普通但很有成就感的事,当然了,依旧是“小事”。只不过之前报道的那三件小事是“被动”作为,后来这三件小事却是主动作为。通过这三件小事,我产生了一个感悟:带兵之道并无多少新意在其中,不要总琢磨一些新点子,更应该下功夫把一件件普通的事做好。战士们评判一个干部,通常看的不是他做的事新不新,而是他做事用没用心。
正如开头所说,到今年底,我在教导员岗位上已经干满10年,可以说这是我军旅生涯中压力最大的10年。不都说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慢慢变弱嘛,我好像正相反。当教导员年头越久,耳朵好像越灵敏,营里有一点儿风吹草动我都能马上察觉。特别是夜里,只要有人“咚咚咚”跑来敲门,即便在睡梦中,我的耳朵也会一下竖起来。但在打开门之前,我会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镇静下来,因为我不能让门外的官兵看到自己一丝慌乱。作为营主官,我没有慌乱的资格。
这10年,也是我收获满满的10年。我带的3个营,每个营都成了先进。说起来你也许不信,那种用几年时间改变一个单位,把几百名官兵的心拢到一起的感觉,真是让人沉醉。
今年以来,总有人问我,干10年教导员,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毫不讳言,在年初时,我也曾想参加中培,想调整岗位。但一年干下来,特别是那篇报道刊发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了,我现在只想一件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营队变得更有温度,让每一名在营里待过的官兵,永远记住这段美好的军旅时光。
最后,我想分享泰戈尔的一句诗——“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我也想成为一道光,虽然可能不是很耀眼夺目,但只要能照亮一小块地方、一部分人就够了。
(解放军报记者张良整理)
作者:王文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