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2024,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12-20 08:10:11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2024年已经进入倒计时。

    站在年终岁尾回望,可以发现,一项项新技术掀起阵阵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生产、生活持续产生影响。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中国人的载人登月梦想,已越来越近。

    “蛟龙”入海、“塔科”钻地,海平面、地平面之下的神秘面纱,正一点点被揭开。

    世界多地硝烟弥漫,无人化、智能化新装备,正在重塑战场作战力量体系,改变战争制胜机理。

    AI制作的各种短视频产品席卷网络,人工智能大模型嵌入常用软件,自动驾驶汽车多地试点……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受益者,也应成为参与者、推动者。在我们即将告别2024年之际,“科技前沿”专版计划通过两期内容,与大家一起回顾一年来那些带给我们诸多惊喜、更多可能的科技之变。

    叩问九天,再启新程

    ■李欣媛 解放军报记者 王凌硕

    11月15日23时13分,伴随着点火指令,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本年度最后一次空间站任务圆满收官。

    2024年,是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5周年,也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两周年。这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实施4次重大发射任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和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陆续升空,空间站两次上演在轨“换班”,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太空家园”。自立项实施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完成34次发射任务。天穹之上、星河之中,中国航天人一次次书写着逐梦的壮丽篇章。

    探索太空,相约月宫。6月25日,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伞花悄然绽放,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自2004年正式立项至今,我国探月工程已整整走过20年。20年来,我国在探月领域成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伟大跨越,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愈发坚实。

    回首2024年,中国航天人以平凡成就非凡,用奋斗托举伟大,在夜以继日勇攀高峰、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

    6月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11月16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首次大规模搭载科学实验项目奔赴太空,开启了货运飞船在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多元化功能拓展新纪元;

    11月30日,我国首型4米级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进一步拓宽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助力中国航天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

    12月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百战百胜,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破百的单型火箭……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逐梦九天步履铿锵。回首2024,中国航天人在“探月追星”中问天寰宇;展望2025,中国航天人将继续以坚定而自信的姿态,以新的技术突破创造新的“中国高度”。

    量子科技,追波逐浪

    ■凌 晨  刘雪涛

    宇宙浩瀚无垠,粒子至微至小,但宇宙的规则正藏于微观的粒子之中。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近年来,随着量子技术的进步,人类拥有了在微观层面改造世界的能力,并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量子技术有望引领未来重大技术范式变革和带来颠覆式创新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量子时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发展近30年,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整体上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这一年里,我们看到——

    “首次”创新不断涌现。今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的Plasmonium超导阵列,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助力推进“第二次量子革命”;清华大学完成了300离子量子比特的模拟计算,打破了离子量子比特数61离子的国际纪录。7月,我国成功构建“天元”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反铁磁相变,展现了量子模拟的巨大优势。

    前沿技术加速发展。今年,我国量子科技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我国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将现实量子纠缠网络距离由几十米,提升至几十公里,被评价为“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8月,我国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制备了高达100个光子的福克态,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产业发展百舸争流。量子科技不断突破,推动着行业应用逐步落地。今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本源悟空”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成全球133个国家发送的27万个量子计算任务;4月,中国科学院顺利交付国内首颗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纪录,计划通过“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向全球开放使用;中国电信发布全国首个城域量子安全算力专网,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与信息安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日前,2024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宣布国内首座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已建成使用,标志着量子科技在电力行业应用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际上,我们也注意到——

    量子浪潮全球竞逐。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量子技术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25年内将完成量子互联网的构建,实现数据的超安全传输;谷歌推出了全新的超导量子计算芯片Willow,该芯片展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破解了困扰量子纠缠领域近30年的关键问题;“深度思维”团队推出“阿尔法量子比特”AI解码器,通过10万次模拟实验,对量子计算过程错误进行极高精度检测,为研制稳定可靠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技术支撑。

    顶层设计国家战略。鉴于量子信息科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世界各国正在不断完善战略部署,稳步增加研发投入。4月,欧盟启动新一轮“地平线欧洲”项目,支持量子技术领域前沿研究,以确保欧盟在全球量子竞争中保持领先。5月,印度启动“国家量子任务”战略,政府将投资600亿卢比(约合7.26亿美元)。5月,新加坡宣布为“国家量子战略”投资近3亿新元(约合2.19亿美元)。11月,美国发布《国家量子倡议重新授权法案》,预计5年内拨款18亿美元支持量子科技研发。

    军事应用得到重视。3月,美国国防部公布《国防部拨款法案》,其中18次提及量子相关概念;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发布《未来25年的25项技术(2023—2048年)》报告,并指出量子科技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美国国防创新部门向业界征集量子传感技术,并明确表示“该项目将专注于量子传感器的军事用途”;英国科研团队成功完成量子惯性导航系统的商业飞行试验,该系统无法被干扰或欺骗,标志着量子导航技术向实际应用迈出重要一步。量子科技正逐步转化为先进军事装备,并孕育出全新的作战理念和模式。

    重新定义未来,重塑未来面貌。量子科技作为国际前沿技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极其重要的科技变量。当前正处于“第二次量子革命”突破的关键时期,率先掌握并形成先发优势的国家必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科技引领者。

    人工智能,融入生活

    ■李少白 王孝经

    近日,《咬文嚼字》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位列其中。从这些已经成为人际交流高频使用的词汇中,可以窥见人工智能发展之迅猛。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2022年,ChatGPT问世,引起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关注;2023年,人工智能持续加速,各项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10月,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两项研究“拿下”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全球范围内,一些新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OpenAI继续引领潮流,推出多语言、多模态大模型GPT-4o,比其前身GPT-4功能更加强大。同时,其他新兴的大模型如Sora,可以根据用户文本提示创建逼真视频,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同时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包含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进一步拓宽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范围。

    我国也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加快崛起、奋勇争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持续拓展、加速演进。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各大科技企业的模型调用门槛显著下降,降低了其他行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本。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机器翻译到智能医疗诊断,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各类人工智能产品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日益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情况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走进千家万户,带来智能化生活体验。在用户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AI助手”“智能助手”作为主要产品形态,与即时通信、办公软件、线上客服、创作工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交流、办公、创作体验。

    ——赋能各行各业,带动智能化升级浪潮。在交通、能源、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高科技企业与传统行业积极合作,共同研发各行业专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如何利用这项新兴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当前,各领域都在尝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从农业生产中的智能化管理,到交通领域的科学规划,再到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实验,各个领域将大模型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后,都产生了较好效果。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难点。比如,在数据隐私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少用户对人工智能本身和安全性存在顾虑,部分前沿应用领域仍需进一步探索。另外,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基础水平的阅读理解等多项基准测试中,人工智能已呈现超越人类的趋势,但在数学竞赛、多任务语言理解等复杂任务上,想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展望未来,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潜力巨大,将继续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图表制作:管佳扬

    资料整理:谢 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