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军分区投身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
小小绣花针 绣出大产业
■林晓淇
“拿起针线,坐在家中就可以挣钱!”前不久,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村民盘媳塞接到刺绣订单,高兴得合不拢嘴。之前,她报名参加了韶关军分区牵头组织的“广绣+瑶绣”免费培训班,“没想到这么快就有订单了”。
“广绣和瑶绣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的市场广阔、平台成熟、知名度高,而瑶绣历史悠久、极富民族特色。”韶关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着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部署启动“百千万工程”,主要内容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今年,韶关军分区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为牵引,在游溪镇探索建立“广绣+瑶绣”双国家级非遗合作帮带模式,开办“广绣+瑶绣”培训班,助力“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游溪镇是瑶绣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游溪镇领导介绍,过去一段时间,瑶绣市场需求走低,产品同质化、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瑶绣行业发展动力不足。如今,在军分区的帮扶下,大家看到了新希望。
笔者随盘媳塞走进位于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的“广绣+瑶绣”培训班,40余名学员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她们的手指灵活舞动,丝线在指尖穿梭,一会儿工夫,便在绣布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课程搬进村、技艺送上门、绣架免费送……在军分区牵线搭桥下,广州市“最美退役军人”、广绣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新元来到八一瑶族新村开设培训班,手把手讲解、面对面传授,并帮助大家将广绣技法融入瑶绣制作,推动瑶绣创新发展。
“两种国家级非遗刺绣技艺的融合,可以绣出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绣品。”受邀开办培训班后,王新元便潜心对比广绣与瑶绣的技法、图案、针线的特点,在绣布上反复揣摩,设计绘样,以便让两者相得益彰。他表示,广绣拥有成熟的产品销售渠道,更有海外推广平台,他会将瑶绣带到广州,与广绣一同推广,并挑选部分瑶绣作品上架海外平台,让瑶绣走出国门。
一根针、一片绸,一双巧手……村民冯丽萍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在家操持,照顾一家老小。如今,冯丽萍接单在家刺绣,半天时间便可绣出一幅精致的木棉花绣品。“学会了广绣技法,并用于瑶绣,让老技艺有了新创意,我们的绣品一定会大卖。”冯丽萍信心满满地说。
“瑶族家家户户都会刺绣,可以说,瑶绣就是我们瑶族的‘活文字’。”已有40年绣龄的赵腊婢在培训中认真学习广绣技法。她认为,广绣针法细腻、色彩丰富,瑶绣图案独特、富有民族特色,广绣与瑶绣相遇,是一种奇妙的“碰撞”。看着自己“广绣+瑶绣”的创新作品,赵腊婢高兴地说:“我得赶在瑶族刺绣展馆正式开馆前,将绣品送到展馆。”
赵腊婢口中的瑶族刺绣展馆,是军分区在八一瑶族新村打造的展示和销售瑶绣作品的平台。“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小银针也可绣出大产业。”该军分区领导如是说。“展馆马上要开馆了,届时我们将举办开馆仪式和作品展示,现在已经收到百余幅展品。”游溪镇领导看着即将完工的展馆激动地说,在军分区协调下,多家媒体将前来报道,通过镜头和笔端,让更多的人知晓非遗瑶绣。
参加培训班的赵香红是个“零基础”。“我妈妈是绣娘,但我从没有拿过绣花针。来培训班本是想长长见识,没承想去听了两节课就完全被迷住了。”赵香红笑着说,“在培训班上,我见证了广绣和瑶绣两种技法交织的魅力,让我对刺绣有了向往,也对传承和发扬瑶绣有了一种使命感。”赵香红决心学习瑶绣,一有时间就往村里的绣坊跑。
“接下来,韶关市军地将持续推动瑶绣创新发展,把国防元素融进绣品,开展‘非遗瑶绣+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瑶绣走得更远、更广。”军分区领导说,此外,他们还将积极与市、县多个部门对接,利用本地优质文旅资源,探索“广绣+瑶绣+文旅”模式,助力非遗文化进景区、瑶绣进文创店,进一步提升品牌附加值,帮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上图:王新元为学员示范讲解广绣技法。张文镔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