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王颖慧 李 杨
走进福建省福州市某中学的教室,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朱光立又见到了熟悉的同学们。
“强国复兴有我在”这堂课,朱光立已在中小学校讲过多次。每当有学校邀请他去开展国防教育,他都更新教案,把最新的国防知识补充进去,与同学们分享。
“少年时代接触到的知识、体验到的情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选择。”朱光立说,在和学生交流时,他经常会以自己从军的经历来激励学生们。“我是从地方大学毕业后特招入伍的。学生们常常会问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军营?我想,这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
朱光立的父亲朱大康早年参军入伍,退役后依然难以割舍军旅情结。每逢春节社区慰问驻军部队,朱大康都带上自己写的春联、和家人一起包的饺子同往;社区工作人员看望退役军人,他也一同上门,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得上忙。
“有一年过节,父亲不在家里做饭,却带上买的肉菜去了社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次社区组织退役军人聚会,父亲是给老兵们做饭去了。” 朱光立说,母亲得知后告诉父亲,“这是好事,以后要带着一家人一起参加”。从那以后,朱光立和母亲也一有空就参加社区的拥军活动。
学生时代,朱光立就常和父亲一起走进军营拥军,看望参战老兵。潜移默化中,他对军人的样子有了自己的理解。
跟随父亲的脚步,走进向往的军营,是朱光立的目标,但因学业和政策等原因,朱光立几次与戎装擦肩而过。博士后出站后,朱光立终于抓住机会,特招入伍,在而立之年穿上了儿时梦想的绿军装。
“快毕业时和父母聊天,讲到以后的发展,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期待。”朱光立说。“父辈的好传统不能丢,当兵的好男儿最优秀”,家风如此,使他的选择顺理成章。
儿子参军后,朱大康参加社区的拥军活动更积极了。特别是和妻子韩菜华都退休后,社区关爱退役军人、军属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活动,老两口几乎从不缺席。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他们脏活累活干在前面;帮助社区困难群众,他们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去年,朱大康获评江苏省扬州市最美离退休干部微网格志愿者。
“光立现在接过了他父亲的接力棒,我们都很欣慰。他在部队争当先进,我们在社区争当先进。社区组织拥军活动,作为军属的我们义不容辞,因为拥军就是我们家的家风。”韩菜华说。
10月23日,是朱大康的生日。朱光立休假回家,陪父母到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瞻仰,这是朱大康过生日时的“特殊仪式”。一束鲜花、一篮鲜果,表达着退役老兵多年不变的敬意。
为父亲祝寿后,朱光立在朋友圈中写下一首小诗:
雷厉风行又一春,老当益壮长精神;
扶危济困献余热,不忘初心军旅人。
作者:王颖慧 李 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