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西山班”:一个小站三个兵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12-23 14:29:53

    “西山班”:一个小站三个兵

    ■倪浩洋  刘  越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徐  巍

    守望万家灯火。

    东海之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一座不为人知的山。

    这座山不算高,在当地也不算知名。因为海军某部官兵的坚守,山渐渐有了“灵气”,生长出一种精神。

    晨雾缭绕中,三名海军战士跋涉在山间小路上。像往常一样,这一路,他们巡线、检修、维护,用脚步丈量使命。台风来袭,他们顶着狂风暴雨,攀登山巅的信号塔,进行检修。日升日落,花开花落,他们用平凡的坚守,书写守山水兵不凡的青春。

    小站不大,只有三个兵。当地人称这座山脉为西山,小站所在营教导员说,三人小站本不成班,只因其坐落于西山,便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西山班”。

    离海不远,却远离繁华;离使命很近,却远离家乡。坚守“西山班”,战士直言,最大的“敌人”便是守山的孤寂。山的那边,是霓虹闪闪,波光粼粼;山的这边,只有林间清风,头顶明月。战士们说,战胜了孤寂,便是战胜了自己。

    一级上士蒋成兵驻守西山站15载,年底即将服役期满的他,毅然向组织提出延期服役申请。如今每次拿出照片,看到那个稚气未脱的新兵,再抬起头,看看镜子里鬓角斑白的自己,他都会感慨时间飞逝,更加坚定了守山的决心。

    三名战士中,下士袁航宇年龄最小,下连不久就上了山;中士李岗岗的军衔在三人之间恰好居中,是营队的金牌技术员,也是一站之长。

    一个小站三个兵,每个人有各自的坚守故事。阴雨天,蒋成兵会给腰部贴上止疼膏药;每次巡线,李岗岗总爱“抢先”,抢在前面直面危险;为了让战友吃得更可口,袁航宇利用休假时间考取了初级厨师资格证。周末夜晚,三人喜欢站在山顶眺望山下的城市乡村。他们心中,守望万家灯火,是属于军人的荣耀。

    建站40多年来,一茬茬守山战士以站为家,不畏艰苦,甘守寂寞,守护空中银线,将青春融入河山,在一次次任务中擦亮战舰“千里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军某部,品读守山水兵的坚守人生。

    ——编  者

    战士耕种营房后的菜地。

    战士检修简易“缆车”。

    一名战士攀登铁塔检修线路。

    屹立山巅

    守在这里,就是守护战舰远航,守护远方的家

    山顶上,阳光透过树林照在一片空地上。

    又是一个宁静的早晨,“西山班”营院一角,一棵桂花树下又是一片落叶。随着天气转凉,它正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花季。

    下士袁航宇轻轻推开营门,走到旗杆前。一级上士蒋成兵、中士李岗岗也紧随其后走出大门。三人一起来到旗杆下,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

    海风吹拂他们的脸庞,头顶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他们的身后,营门口的石头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山峦存高志,塔峰写忠诚。”战士们说,这句话犹如灯塔,指引他们人生的航向。

    “这是老教导员写下的对联。”李岗岗说,每名战士,都会在上山之初将其描摹一遍。李岗岗是山巅小站的站长,也是营队响当当的技术骨干。

    袁航宇下连不久就上了山。和许多00后一样,袁航宇喜欢上网、喜欢看电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守在山上,这些同龄人唾手可得的娱乐,对他来说却成了一种奢侈。

    上级曾计划安排袁航宇下山再学一门技术,重新调整一个岗位。他却不愿下山:“站里的业务我熟悉,站里需要我,我也离不开站。”

    三个人每天都有各自的任务:一人巡线、一人留守、一人值班。多数时候,三人在吃晚饭时才能交流一天的情况。

    有段时间,细心的李岗岗注意到,开朗的袁航宇,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少,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李岗岗主动找袁航宇谈心,带着他在山上跑步,锻炼身体,舒缓心情。

    “山上很苦,咱守在这里为什么?”眺望着远方,李岗岗自问自答,“因为在这里能感觉到,战舰离我们很近。守在这里,就是守护战舰远航,守护远方的家。”

    站长一席话,仿佛点亮了袁航宇心海上的灯塔。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跑步,喜欢上了远眺,更喜欢沉浸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使命价值。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平凡的战位,一样可以创造不凡的成绩。”

    去年底,山上更换新装备,袁航宇被上级派往厂家跟学。学成归来,他主动请缨担任“教员”,将新技术传授给营队战友,不厌其烦地为各站派来的技师调机试线、检查信号,助力新装备加速形成战斗力。

    今年初,一场风雪袭来,山顶的信号塔“失灵”了。李岗岗天不亮就带着袁航宇出征山顶,检修信号塔。山巅的铁塔,每座都有几十米高,每次维护铁塔,他们要攀上塔顶。

    越是危险的任务,越要冲在前面。李岗岗穿好安全绳,戴上防滑手套,随身携带润滑油、除锈剂等工具,开始攀爬。

    “注意安全,班长。”袁航宇在下面做些接应工作,别看他说话的语气轻松,但每次抬头望向正在攀爬的班长,他都捏着一把汗。

    “我们早已将危险置之度外。”李岗岗说,他已经习惯“悬在空中”检修。每次顺利完成任务,爬下线杆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总会感到一丝幸运,同时也是一种幸福。

    一次台风袭来,线路有被吹断的风险。彼时,站点正在担负战备任务,信号不能断!李岗岗攀爬线杆检修,迎着狂风,他被吹得左摇右晃,险些跌落山崖。

    回忆那时的惊心动魄,老兵的脸上写满淡定:“军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会害怕,但想到肩上的责任,就算是被大风吹下山崖,我们也要把任务完成好!”

    如今,李岗岗这样理解成长与收获:年轻时,只觉得攀登到塔顶,就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如今在山上守得久了,渐渐懂得攀登是一种责任,越是危险来临的时候,军人越是要毫不犹豫扛起责任,向险而行。

    “向险而行不代表不注重安全。每次任务前,我都会叮嘱战友平安归来。”李岗岗说,完成好每次任务,平安归来,这是他们对战友和家人的承诺。

    晚饭后,“西山班”战士眺望远方。

    战士在山间巡线。

    平凡不凡

    每件事都按照最高的标准去做,就是一名好兵

    西山山石耸立,官兵上下山只能徒步。

    为了解决物资上送难题,多年前,上级为站点安装一台简易“缆车”——将一辆小推车改造成车厢,固定在一根钢索上,再为钢索加装滑轨。

    有了这辆“缆车”,往山上运输物资便捷多了。

    这天,是物资上送的日子。蒋成兵带上袁航宇,徒步一个多小时下山准备。来到炊事班,两人将食材和物资一点点搬进“缆车”里。

    炊事班班长从柜子里取出一箱新鲜蟠桃,摆在他们面前:“这是山东老家昨天寄来的,专门留给你们尝个鲜。”

    “我们只有三个人,要不了那么多。”两人挑选了几个蟠桃放进背囊,打算背上山。蒋成兵说,战友的关心让人温暖,每次下山,他们都会收到这样的“礼物”。

    山上水资源稀缺,吃水没有太大问题,用水却相对紧张。过去,官兵吃水用水全靠从山下背上山。后来,上级在山顶建起几个蓄水池,靠降雨储水,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善。

    “用过一次的水,我们继续储存到另一个蓄水池中,沉淀一下继续使用。”蒋成兵说,有时候遇到台风天,“缆车”停止使用,全营便一起行动,往山上背水。

    蒋成兵在山上驻守10多年,他总对新兵说,在西山上吃的苦,将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营队让蒋成兵给新兵上党课,他站在讲台上动情地说:“我的班长在山上待了12年,他就像草原五班的‘许三多’,每天重复枯燥的生活,却从不抱怨。上级要我们把站守好,把山守好,我们每件事都按照最高的标准去做,就是一名好兵。”

    蒋成兵始终坚守在山上。为了改善站点环境,他在营房后的山石中开垦出一片菜地,小站每天都能吃上自产蔬菜。

    去年春天,营队送来几只小鸡。蒋成兵在营院一角搭建鸡窝,如今,大家隔三岔五还能吃上新鲜鸡蛋。

    山上艰苦,战备任务重,但守山战士总是以守在这里为荣。在他们心中,“西山班”是磨炼意志的地方,在这里守得住,人生旅途上便也不会畏惧风雨。

    再坚强的军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因为他们心中有牵挂、有愧疚。

    蒋成兵经常说起一名叫张涛的老兵,驻守山巅多年,虽然家属已随军到了山下,但因交通不便仍是聚少离多。一次,儿子突发高烧急需送医院,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妻子哭着拨通张涛的电话……

    接到电话,这位曾经成功处置各类险情的业务骨干,急得在房间来回踱步。最终还是营部得知了这一情况,教导员带车赶往张涛的家中,将他的妻儿送往医院。

    当年底,张涛面临进退走留。他思虑再三,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我想好了,年底脱下军装,回家尽责。”没承想,妻子却不支持他的决定:“家里还有我,你踏踏实实守山,我安安稳稳守好咱的小家。”

    心向大海

    每一次奋斗都会形成一朵浪花,让人生之海奔涌澎湃

    是海军,却与大海无缘——这几乎是所有在“西山班”坚守战士心头的遗憾。

    蒋成兵曾经带过一个“徒弟”郭振龙。这位大学毕业生心里有个梦,那就是随舰远航、守卫海疆。走进军营,他没上舰却上了山,在他心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越来越大。

    第一次跟随蒋成兵巡线,站在山顶眺望家乡的方向,郭振龙问蒋成兵,守在这座山上,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蒋成兵没有当场回复他,而是回宿舍思考良久后,发去一条信息:“如果将人生比喻为大海,每一次奋斗,都是一次与自己的战斗。如果挑战成功,就会在海面上形成一朵浪花,正是无数次战胜自我,才让人生之海奔涌澎湃。”

    收到信息后的郭振龙,没有过多言语,仅以一串表示“力量”的符号回复了班长……

    不久后,上级让郭振龙外出学习技术。学成归来,他选择再次上山:“山上没人掌握这项技术,我到山上更能发挥作用,我也离不开这座山。”

    如今已是中士的郭振龙,在山下有了新战位。守山时,郭振龙喜欢用相机记录守山的日子,他下山时,营队用这些摄影作品为“西山班”办了一场摄影展,让全营战友学习他们的坚守精神。

    今年底,蒋成兵面临进退走留,他主动提出延期服役,继续坚守西山:“在山上守得久了,便想多守几年,我还要给单位多带点技术骨干……”

    前几天,蒋成兵迎来34岁生日。郭振龙专程买了鲜花上山,为“师傅”庆祝生日。返程时,他又一次给正在驻站的三位战友拍摄了一组照片。

    郭振龙还为这组照片取了一个标题,就叫“一个小站三个兵”。

    去年,蒋成兵代表营队参加上级专业比武,期间,他随队登上我军的一艘主力战舰。

    那天风很大,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蒋成兵想象着自己随舰出海的样子,难掩兴奋之情。

    坐在返营的车上,蒋成兵的思绪已经飘回了山巅小站。巡线、爬塔、检修、刷漆、修路……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而熟悉,他恍然间理解了,守在山巅、眺望大海,这样的青春更有意义。

    那晚,老兵在灯下写道:“都说我们是战舰的眼睛,信号塔是战舰航行大洋的灯塔;我们要把眼睛擦得更加明亮,把灯塔维护得更加闪亮……”

    两年前,在营长和教导员的带领下,全营协力运建材上山,建成了一条崭新的水泥路。

    每次走在这条路上,蒋成兵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守了十几年的“西山班”,终于有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大路。

    今年入冬前,三人用砖块在营门前砌出了“西山班”几个大字,如今大家都觉得,这个山顶的“家”更温馨了。

    营队有越来越多的官兵写下申请书,申请上山接受锻炼。面对大家的热情,营队决定每年选派一名新兵上山,一人轮值一年。新兵们从老兵手中捧过守山的“接力棒”,书写属于新时代“西山班”的故事。

    明年初,袁航宇服役期满要离开“西山班”。他也打算向上级申请,在山巅再守一年。

    这天晚饭后,三人到营门前散步,远处是青翠的群山,山下是河水环绕的村庄;更远的远方,壮阔大洋上,驰骋着战舰……这一切,都承载着“西山班”战士的目光。

    正如蒋成兵说的那样:“一个小站三个兵,因为这份守望,再艰苦的日子也有了意义。”

    (倪浩洋  刘  越摄)


作者:倪浩洋 刘 越 徐 巍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