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守陵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要有信仰,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否则就待不住、打扫不好!要知道做这件事是苦的,但还是愿意坚持!”
“这样的人真的存在么,真的找得到么?”
“一定可以,我不就是这样的人么!”
老人说这句话时,毫不犹豫,而且坚定,眼中有光,仿佛一个“身怀绝技”的老师傅看到自己“天赋异禀”的徒弟一步步走来。
他就是郭德刚,今年74岁,身材瘦瘦的,有着浓浓的贵州口音,是一位守护了鲁班红军烈士陵园26年的守陵人。
1935年的春天,红军长征途中打响“鲁班场战斗”,虽然为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铺平了胜利道路,但也付出较大伤亡代价。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在鲁班场宴家堡修建了红军烈士公墓,集中安葬146名红军烈士遗骸。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园。2016年,陵园进行了翻修。
对于这些烈士,郭德刚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鲁班陵园内老前辈们为打天下,为人民过上好日子,无吃无穿;如今吃得饱了、穿得好了,应该来给老前辈打扫下。因为他们的辛苦,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这些一定不能忘记!
郭德刚其实是这里的第二代守陵人,第一代守陵人叫刘福昌,守护烈士英灵50年。50个春秋如一日,每天穿梭于79级台阶间,打扫枯枝散叶,修剪一花一草。他曾英勇抗日,参加过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见烈士陵园少人照看,于是留了下来,一留就是半个世纪。刘福昌老人曾说:“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愿为红军烈士守墓,在清贫中坚守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
两代守陵人有着共同的信仰与理念,他们的相遇也颇有缘分。
26年前,郭德刚和战友来到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扫墓,认识了刘福昌。刘福昌老人干活一丝不苟,墓碑错落有致,老人会一块一块仔细擦拭,擦完上面再弯腰擦下半部分。郭德刚打心眼里敬仰这位“为146名红军烈士守墓”的老人。之后他找到当地民政局,“主动申请去做守陵人!”
于是,1999年12月,郭德刚从家中背起铺盖卷,到陵园刘福昌住的简易房子里“安营扎寨”,自此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二代”。就这样,两人相伴一起守陵19年。
两代守陵人一起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讲述历史……直到刘福昌老人2018年去世。临终前,老人嘱咐郭德刚:“我走了,你要把老前辈的墓守好,打扫好墓前的卫生,守好陵园里的一切,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木。”
曾经两个人完成的事情,郭德刚老人一个人承担起来——
早起,他从陵园一头清扫到马路边边,别看面积不大,但上上下下要好几次。大大小小的清扫工具他也有不少,这么多年下来,不知道已经用坏了多少,更换了多少。
白天,为前来祭扫的人忙着登记、讲解,清明节最多的一次一天讲了26场。解说词也一次次变得更丰富。
晚上,休息前,再绕着陵园走一圈,在星月和万家灯火的陪伴下,边巡视边和烈士前辈聊聊天,说说一天的事。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样重复着,一天下来差不多有10次。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如今郭德刚老人行走在陵园中,从远处看,即便他因为年纪的日益增长走路已略微有点跛,但丝毫不影响他脚步的坚定。
就这样,在这个本就不大的陵园里,老人住在这里、工作在这里,从“家”到“战位”不到200米。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这些在外人看来近乎枯燥,他却丝毫未动摇过自己的选择。就这样,从40出头,走到如今74岁。唯有心,才能真正待得住、耐得久、守得好!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两代守陵人都毫不犹豫坚持下去?
那是对英烈发自内心的尊崇!
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每一次对英烈的仰望,都是一次初心使命的重温;每一次对英烈的追思,都是一次伟大精神的洗礼。
“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守下去!”郭德刚老人坚定地说。
临近采访结束,老人的小孙子一蹦一跳出现在我们面前,胖乎乎的小脸,大大的眼睛,一身蓝色小棉服,跟在爸爸身边,很是活泼,跑过来跑过去。老人说,他是这里的常客,时不时就会到这里陪自己,有时也会学着自己的模样,扫扫地,捡捡树叶。他喜欢听爷爷讲故事,讲自己当兵的故事,讲鲁班场的故事,讲长征的故事……
润物无声,大概就是这样吧!一颗红色种子落地,终将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