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军分区某团持续改善高海拔连队氧气保障条件——
体系供氧助力官兵戍边守防
■赵金石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李伟欣
“如今,高海拔连队哨所已实现多元供氧、体系供氧,供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前,记者来到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采访,连长刘昊告诉记者,军分区探索建立“20公里制供氧圈”供氧模式,让官兵吸氧用氧更方便、更快捷。
该团戍守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腹地,这里空气平均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近年来,为助力高原官兵科学守防、安全守防,各级不断加大吸氧工程建设力度,先后为高原哨所配备制氧方舱、微压氧舱及单兵便携式制氧机,安装床头供氧系统,建设富氧室内训练场,官兵吸氧经历了“救命氧—保健氧—常态氧—战斗氧”的转变。
“听老班长说,多年前,他初上哨所时,氧气供应量不足,只有危重病号才能吸上钢瓶灌装的氧气。如今,连队氧气供应充足便捷。”一级上士郭翔翔告诉记者,他见证了边防用氧的变迁——
2010年,郭翔翔下连后来到神仙湾哨所,那时的第五代营房已配套安装了床头供氧设备,官兵每天午休或熄灯后至少可吸一小时的氧气,有助于在静态环境下提升血液中的含氧量。
2016年,富氧室内训练场在该连投入使用。富氧室内训练场采用气膜结构建造,配备暖气、加湿器、制氧机等设备,具备增氧、加压、调温、加湿等功能。富氧室内训练场还配备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设有训练健身场地,有利于官兵在运动中增加体内含氧量。
“距离的缩短,是用氧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郭翔翔回忆,一开始,罐装氧气得从遥远的喀什市区拉上山;再后来,需在距离近一些的叶城进行氧气灌装;前几年,百余公里外的某医疗站具备了灌装氧气的条件。2020年,制氧方舱落户神仙湾边防连,可同时灌装多瓶高浓度氧气,官兵再也不用跑到百余公里外灌装了,氧气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相比官兵自行吸氧,微压氧舱更具可控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降低高原疾病发生率。” 采访中,军医刘伟带着记者来到一座米黄色的方舱式建筑前。记者一抬头,“高原氧力蓄能舱”7个大字映入眼帘。跨进大门,记者看到,里面整齐排列着8个座椅。
刘伟告诉记者,连队微压氧舱于2021年建成,可模拟海拔3000米、2000米、500米等多种不同海拔条件下的氧气浓度和气压、温度等条件,具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新兵首次到哨所、官兵巡逻归来或剧烈运动后进入微压氧舱治疗,能有效缓解缺氧症状。
“如今,高海拔连队哨所均已形成了以制氧方舱、制氧设备为基点,富氧室内训练场和微压氧舱等为辅助,车载式制氧机为节点,单兵制供氧器材为终端的高原制供氧体系。”刘伟告诉记者,全覆盖、成体系的制供氧保障,助力官兵执勤、巡逻、训练,促进了驻高原部队战斗力提升。
记者感言
心系边关冷暖 倾力为兵解难
■孙兴维
生命有“禁区”,但守防不能有“空白”。多年来,戍守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战斗力”的顽强斗志,以“宁可生命透支、绝不让使命欠账”的奉献精神,高标准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祖国守边固防,交出优秀答卷。
官兵赤诚奉献,组织倾心解难。边防卫士的冷暖疾苦,各级一直放在心上。多年来,在各级机关持续努力下,高原氧气供应保障条件不断改善,逐步实现“从平时到战时、从营区到野外、从固定到机动”的转变,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用氧条件今非昔比。从过去的“救命氧”到现在的“保健氧”“常态氧”“战斗氧”,各级机关从预防、保健、救治3个层面系统施策,为高原官兵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制供氧建设事关高原官兵平时保健用氧、战时医疗用氧,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部队战斗力生成。用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部队战斗力提升,助力官兵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戍守“生命禁区”。各级要以高原官兵用氧保障条件不断提升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训练理念,遵循科学规律、采取科学手段,倾心呵护官兵身体健康,更好地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练兵备战,为铸牢边关钢铁防线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作者:赵金石 孙兴维 李伟欣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