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教因实施等第制造成学生分数膨胀现象。(图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台湾高等教育实施等第制(A+、A、A-)后,学生成绩出现通膨现象。根据统计,台湾大学学生中“A及A+”占比高达58%,台湾师范大学A以上占比更达64%。台媒指出,学生成绩普遍虚高,不仅削弱了文凭价值,还影响了学术声誉,进而导致整体大学竞争力快速降低。
成绩通膨严重 恐失鉴别度
台湾高教自2010年起由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率先推行等第制,逐渐取代传统的百分制。根据台湾大学统计,等第制实施13年来,该校“A及A+”占比从46%升至58%。相比之下,国际顶尖大学通常将“A及A+”的比例控制在30%至35%。
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甚至比台湾大学更为严重。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教务长陈永升指出,过去10年来,该校“A及A+”占比从49%增至60%,其中A+占比从25%升至36%,几乎都是A+提高导致。
台湾大学分析成绩通膨现象的影响,包括失去鉴别度、不利追求卓越、影响修课规划和降低信赖度等。台湾大学教务长王泓仁表示,对于雇主或国际高校而言,台湾大学学生的高分数不再能够准确反映出其学术表现和学习成果。
台湾清华大学也曾出现成绩通膨问题,为此采取了“T分数”与等第制并行的评估方式。如果学生选择难度较低的课程,即便获得高分,T分数也会相应降低;而选择难度较高的课程,即便成绩偏低,T分数也会较高。
台湾清华大学教务长巫勇贤说,如果学生认为容易取得较高分数,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深度和品质。过于宽松的评分标准可能导致课程挑战性下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得高分的课程,而不是以兴趣为导向选择修习科目,不利于跨领域学习推动。
巫勇贤还指出,GPA学科成绩的平均绩点过高,使得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成绩差距缩小,难以鉴别学生的实力。尤其在研究所招生和求职等场合,GPA可能失去原有的参考价值。
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等第制。(图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等第制打分 教师面临两难
为减少学生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台湾许多高校将百分制改为等第制,却让学生更加关注细微的分数差距。有台湾大学教师坦言,每学期评定成绩时常感到痛苦,要花时间调来调去。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教授也说,曾有学生要退选,因为无法容忍没拿到A+的课程。
在私立大学中,情况则更为复杂。台湾中原大学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感叹,现在当老师实在很卑微,若因成绩淘汰学生,学校的学费收入将减少。因此,许多私立大学已经取消了“二一”退学制度(即学生修习学分总数达二分之一不及格将遭退学),造成学生程度愈来愈糟。
一名在台湾南部某私立科技大学任教的教师表示,由于教学评量由学生打分,许多教师不敢严格要求学生,担心被学生在评估中报复,从而影响自身职涯发展。过去由于班级中学生不合格比例过高而被关切或约谈,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只要学生出席,便心存感激”。
这名私立科技大学教师还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难以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真正有心学习的学生,教师或许会更用心指导,但对于只求混得文凭的学生,通常选择放宽标准,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品质如何得到保障?
全台私校工会理事长吴忠春指出,过去学生人数超过30万人,私校尚能吸收到程度不错的学生,但如今一年考生不到20万人,私校已经收到最底层的学生。很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成绩落差很大,老师打成绩就要有智慧。
台湾《联合报》评论称,成绩通膨和低淘汰率已成为台湾高教的主流现象。部分公私立大学为留住学生,取消了严格的退学制度,成绩考核已经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把关功能,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日趋下降。教师给予学生“好看”分数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在帮助学生,还是无意中害了他们,值得深思。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