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跨越90年,遵义会议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产生深远回响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1-15 17:26:40

遵义会议会址。图源:遵义会议纪念馆

一场会议,播下燎原的红色火种

“嘀嗒、嘀嗒……”90年前,一座古朴的灰砖小楼内,墙壁上的挂钟声声作响,每一声都重重敲击在与会者的心头。时间分秒流逝,会议紧张进行,人们激烈地争论着。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那年那时,中国革命的方向与前途在黔北重镇遵义这座灰砖小楼里作出决断。

长征伊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湘江血战损失惨重、“仗要怎么打,路往何处走”的迷茫,重重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央红军。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年轻的工农红军,乃至刚刚起步的中国革命事业,都面临着成与败、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遵义会议会议室。图源:遵义会议纪念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作出选举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等重大决定,解决了党内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为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指明前行的方向。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以遵义会议为里程碑,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扔掉了“洋拐杖”,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路斩关夺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尝到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带来伟大胜利的滋味。

遵义会议会址的东侧,生长着两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两树相对,斜斜向天,形如一个“V”字。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胜利树”。胜利在当下,胜利在前方,它们见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转折,见证红色火种在古老而坚韧的土地上,从星星点点到终成燎原之势,播撒希望与信仰。

一座城市,孕育不朽的红色精神

离遵义会议会址不远的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有一座红军卫生员怀抱病弱孩子、轻吹汤药的纪念铜像,铜像上常年系着当地百姓缅怀他的红绸。

“这座铜像的原型,是被尊称为‘红军神医’的卫生员龙思泉。龙思泉牺牲后,当地群众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走村串寨为百姓治病,于是自发为他修建了‘红军坟’……”烈士陵园讲解员黄文雯向游客讲述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治病救人而牺牲的英雄事迹。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内的红军卫生员雕像。黄文雯 摄

“来参观的游客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讲6场。”黄文雯说。

遵义红色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长征遗址遗迹358处474个点位,像龙思泉烈士这样的红军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核心片区,遵义市大力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和教育培训“六大工程体系”建设,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幼年走过的路,是红军长征时的路;聆听父辈讲述的故事,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就读的小学,是由当时收养革命烈士遗孤的保育院改建……生长在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杜富国将英雄精神深深刻在心里。

杜富国和战友在老山662.6高地雷场排雷。黄巧 摄

2010年,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走上军旅路。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自幼根植内心的红色种子,在军营这片沃土萌发,成为杜富国的力量之源。正因此,当得知云南猛硐乡几千亩茶园因为雷患30多年无人敢进,富宁县沙仁寨87人被地雷炸得只剩78条腿时,杜富国毅然递交请战书,选择为人民排除雷患。

2018年,杜富国在一次排雷作业时,突遇一枚加重手榴弹意外爆炸,身负重伤。那句“你退后,让我来”,和他的名字一道印在“感动中国”的丰碑里,印在熠熠生辉的勋章上。

“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没有力量的。”受伤后,虽然康复之路充满挑战,但杜富国越挫越勇越向前,继续奋进在强军路上。

一群传人,续写炽热的红色故事

随着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纪念日临近,遵义会议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这座黔北小城,感受会议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大家看到的这块门板,上面写着‘红军到,干人笑’,‘干人’就是非常贫苦的穷人。我的爷爷也是一名干人,当他得知红军能帮助贫民推翻阶级压迫和剥削时,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纪念馆内,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热情地向游客讲述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建馆时的点滴故事。

孔霞进行宣讲。图片源自网络

孔霞的爷爷孔宪权是一名老红军。1935年,孔宪权在娄山关战斗中,左腿、胯骨中弹6发,留在了遵义。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那些年,他拖着一条伤腿,带领同事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走访贵州44个县(市)以及川南、滇东北的5个县,收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和资料。

“我要把这种信仰传承下去。”孔宪权逝世后,孔霞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红色义务宣讲员,至今已有31年,受众达3万余人次。

传承红色基因,既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守望,更是一场关于初心的行动接力。最令孔霞自豪的是,她的儿子在其影响下于2021年应征入伍,成为家中第四代军人。

红色是遵义的底色,也是遵义人民的本色。在这里,上到80多岁的退伍老兵,下到“小小红色宣讲员”,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遵义会议精神的忠实弘扬者——

83岁的老党员苟德超,是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组建的“红色义务讲解员”团队中的一员。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讲解思路清晰、声情并茂。他说:“我们家就是干人,红军长征路过遵义时,还给我们家分过物资。我这个年纪能发挥些余热,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希望红军的故事能让大家都知道,一代一代传下去。”

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娄山关红军小学的校园内,也有一群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为己任的小红军宣讲员,他们身姿挺立,为校园内外的观众讲述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截至目前,娄山关红军小学培养了小红军宣讲员300余人。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革命纪念地,处处活跃着红色义务讲解员的身影。他们将尘封的历史化作生动的故事,吸引众多的游客、市民驻足聆听。前来参观的人群里,有研学交流的青年学生,也有很多带着孩子学习党史的年轻父母……正是这双向奔赴的赤诚与热爱,让红色基因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代代相传。


作者:杨晶 刘雅娟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