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要求我们“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让我们在遵义会议9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红色记忆,探索历史脉络,汲取精神力量。
1935年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攻下遵义城。短短数天,红军官兵歼灭和击溃了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多人、俘虏3000多人,取得了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仓皇出逃,其位于子尹路96号的宅邸,一幢青瓦灰砖砌就的两层小楼,成为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的驻地。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这场为期三天的会议,改变了中国历史。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高度保密的三天
遵义城(资料图)图源:央广军事
彼时,几十万追兵被暂时甩在乌江以东,红军赢得了短暂的休整时间。部队部署在遵义东南西北的湄潭、官田、鸭溪、桐等地,严严实实地守护着中央军委纵队驻地——遵义。
参加遵义会议的红军将领共二十人。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
1月的遵义天寒地冻,而战争环境比天气更严酷。会议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连续开了3个晚上,都是在晚饭后进行,第二天凌晨才结束。选择晚上开会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防空。据老红军王道金生前回忆,遵义会议开会首日,防务前线遭遇敌人几次偷袭。首长彭德怀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一早便赶到南白山头一线亲自指挥布防。彭德怀说,红军领导人几乎都在遵义城,你们的防务级别要比平时高,比任何一场与对手面对面的战斗都重要。
由于会议极度机密,当时大部分的红军指战员都并不知情。王道金仍记得,那几天部队晚上睡觉都不允许脱衣服,枪搂在怀里,随时准备战斗。但是大家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一直走到了云南扎西,才知道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第一天:报告与“反报告”
遵义会议会址。图源:遵义发布
1935年1月15日晚上7点多,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召开。会议室设在“柏公馆”2楼,原本是屋主的客厅,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随着与会者的陆续到来,房间里显得有些拥挤。
红军杨世林担负警卫的南门是进入会场的主要通道,据他生前回忆:“毛主席披着一件带补丁的袄子,手里夹着烟和张闻天一起来的。”王稼祥是被担架抬着来参会的,他发着烧,身上还有枪伤。刚好开会的房间里有一张躺椅,就让他躺着开会。杨世林还记得李德来得最晚,穿着笨重的大皮鞋,脸红。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敌人力量强大,二是根据地政府和各级组织对战争支持不够。这种近乎推卸责任的报告没有得到认同,张闻天首先站起来批判。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发言中,他手执“提纲”,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接连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下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并揭露了他们试图推脱罪责的本质,被视为博古报告的“反报告”。
张闻天首先站出来作这个“反报告”,也是他从“左”倾中央领导集团中分化出来,同“左”倾错误路线决裂的标志。张闻天的“反报告”成为遵义会议上的主导意见,得到了周恩来和除博古、凯丰和李德以外的其他同志的“完全同意”。他的发言,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
会议第二天:毛泽东作长篇发言
图源:解放军报
第二天晚上的会议,毛泽东第一个要求发言,矛头直指李德,谈出了问题的实质。在近两个小时的长篇发言中,毛泽东集中讲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批判了"左"倾冒险者在军事上的错误。他说:如果说敌人力量强大,为什么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他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根据地的政府和群众对反"围剿"战争是大力支持的,驳斥了博古关于根据地政府和群众支持不够的说法。
毛泽东坚持认为过去的军事路线错了,并将其归结为“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毛泽东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因为他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王稼祥在回忆遵义会议时谈道:“我是带着伤发着烧参加会议的。毛泽东同志发言完后,我紧接着发言。我首先表示拥护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并指出了博古、李德等在军事指挥上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尖锐地批判了他们的单纯防御的指导思想,为了扭转当前不利局势,提议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红军部队。”王稼祥这“关键一票”,在历史的重要关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来自作战第一线的指挥员们,随后也纷纷站出来发言。出于对错误路线危害的切肤之感,他们大多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评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朱德明确支持毛泽东。一向沉稳的朱德,还说了一句当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伍修权在《往事沧桑》中这样记载:“朱德在刘伯承的发言后,向大家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错误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会议第三天:四项重要决议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994-199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来源:CCTV《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1月17日晚上,柏公馆楼上客厅灯火通明,厅中烧着一盆炭火。博古和周恩来坐在会场的中心,王稼祥斜躺在客厅一侧的一张躺椅上,毛泽东和张闻天紧挨着躺椅坐着,李德和伍修权紧靠着里屋门边,其他人都围坐在炭火的四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氛。
在博古、李德拒不承认错误的僵持中,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同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和朱德等同志对“三人团”所犯军事路线错误的批评,并主动承担责任。他同时支持毛泽东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全力推举毛泽东参加军事指挥。周恩来说:“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直言:“请求中央撤换我的职务,由过去用正确的军事原则击退敌人进攻的人来接替。”
周恩来以其实际参与领导红军长征和直接指挥作战的核心领导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对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聂荣臻在回忆中也说:“周恩来、王稼祥同志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对开好遵义会议起了关键的作用。”
经过激烈的争论,1月17日深夜,遵义会议闭幕。会议做出了四项决定:一是选举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是指定张闻天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三是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进行调整;四是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学习时报、澎湃新闻、参考消息报、北晚在线、北京晚报、武汉晚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