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红色热土的时代回响
■本报记者 陈晓杰
北倚娄山,南濒乌江,远瞰巴巫,险要天成——这里是贵州遵义。
记者在遵义市采访的第一站,便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伴随着红军后代孔霞的讲述,时间仿佛回到90年前:漫漫长征路,一路被敌人围追堵截,翻越雪山、跨过草地,红军3万余人终于抵达遵义。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在小楼20余平方米的会场里,一群人激烈讨论着。会议室墙上的挂钟一次次鸣响,指针一圈圈转动,终于在第3天深夜,他们达成共识。
走出纪念馆,不远处就是红军街、遵义纪念公园、1935文化新天地。在这片街区,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交汇。
赤水河畔,浊浪翻滚,12.9米高的“土城渡口”纪念碑巍然挺立。90年前,那个万分紧张的夜晚,土城方向枪声四起,赤水河面,浮桥架设速度不断加快。凌晨时分,红军渡过赤水,完成长征途中的一渡赤水。
在“土城渡口”纪念碑对岸的土城古镇,仍然保留着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总司令部驻地、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等遗址遗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忆往昔,遵义这片土地上处处写满英雄的故事;看今朝,518处红色文化遗存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90年浸润,90年奋进,这片红色沃土上依然昂扬着一往无前的斗志和蓬勃向上的生机。
在遵义,记者走进社区村寨、工厂车间、大街小巷。在和当地群众的一次次交流中,记者感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在时间的细语中,红军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传。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里,在“红”“绿”辉映的发展道路上,在产业发展的大胆创新中,都有遵义人民奋笔绘写的时代新篇。
在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有一幅由46张幸福笑脸拼接成的大图。年轻人自信的笑脸,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老人们满足的笑脸……这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或许正是90年前遵义会议会场里,革命前辈们曾憧憬的未来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个个红色印记讲述着“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步步奋力前行,彰显着“转折之志”的时代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引领并鼓舞着这里的人们,以饱满斗志和必胜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