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之下,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艺术进乡村,人民当主角……在文化的沃土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品味着收获的喜悦,也怀着甜蜜的憧憬继续耕耘前行。
——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极度匮乏。1953—1957年累计,我国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仅为5.0亿元,1978年为4.4亿元。改革开放后,文化建设投入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2012年的480.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0.4亿元,年均增长9.3%;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35.5元增长到90.8元,年均增长8.9%。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13.3亿元,比2012年增长72.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740.0亿元,比2012年增长80.3%。
文明墙绘 图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群众文化机构896个,到1978年末增加到6893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已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752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由1985年末的308.5万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末的5631.6万平方米。通过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器材,实现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拥有流动舞台车1873辆,是2012年末的4.6倍。
——激活文化潜能,让群众唱主角,高质量文化供给让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锡林郭勒盟的乌兰牧骑队员犹如欢快的百灵鸟,把美妙的歌声送给草原上的农牧民。
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诞生。“到人民中间去!”一句号召,响彻草原60余载。乌兰牧骑队员冒寒暑、迎风雨,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传递党的关怀和声音。
正是这样一支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传递着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根本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之下,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
漷县镇 图片来源:千龙网
“村BA”“村超”“四季村晚”“大家唱”群众歌咏比赛、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艺术创作演出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精品意识,成为展现民族文化、促进艺术创新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力量。194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00个,到1978年末增加到3150个,2023年末达到17781个。2012年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35.0万场,2023年达到254.2万场,观众9.0亿人次。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
《声生不息·宝岛季》:100余天的宝岛音乐巡礼,44组歌手联袂献唱,20余位音乐文化专家出镜共议,海外2.3亿人次全程见证。图片来源:海外网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奏响了高昂激越的革命颂歌,《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乡村国是》《国家温度》等报告文学作品叙写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山海情》《人世间》等影视作品讲述社会变迁中的百姓故事;《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经典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也在国际获得高度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戏剧和演艺剧目佳作迭出,展演展示平台多元发展,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稳步推进,奉献大批优秀剧本和剧目。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歌颂时代精神,《大道薪火》等重大题材作品厚重真挚,《文脉春秋》等文化类作品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黄河安澜》等记录作品描绘奋进新征程,《声生不息·宝岛季》等节目热播荧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融合文旅资源,深化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阔步推进红色旅游线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国内旅游市场尚未大规模开发。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快速发展。2009年《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标志着文旅融合正式进入政策视野和实际操作。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文旅产业在资源禀赋、产品形态、产业链条等方面相互渗透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出游人次由1994年的5.2亿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48.9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由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9万亿元。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线路阔步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化实施,文化主题公园、文旅节庆活动、非遗工坊等迅速发展。
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由2014年的3.5万场增加到2023年的8.2万场,举办民俗活动由1.3万场增加到1.8万场。2023年末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达到50个,评选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5家。
让笔头和镜头对准人民,把话筒和舞台交给人民,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了人民智慧的源头活水,75载方兴未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之河激流奔涌,滔滔向前。(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光明日报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