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里如是宣告。五千年文明史,将翻开告别绝对贫困的一页,这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世界。脱贫攻坚既是奋斗史,也是精神史。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文化维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
脱贫攻坚,是讲述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从《尚书》里的“民为邦本”,到《礼记》里的小康图景,数千年的民族冀望最终落实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与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当文化资源与政治优势相贯通,一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由此书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成为一个大党的庄严承诺,以远超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一种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力量,从中央贯彻到基层;中国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合力。这期间,有过世界经济周期的震荡,有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脱贫攻坚战略始终保持如山定力,一往无前稳步推进。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推进的伟业,呈现了与大国国情相适配的全面、系统、精准。其中既有大笔挥毫,也有细笔勾勒,它们共同诠释着谋一域与谋全局的辩证法。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顶层设计逐层细化:年均千亿元的资金投入,上百个配套政策文件,通过一张张盖着省、市、县、乡、村各级公章的责任书,最终被落实到了田间地头。
轰轰烈烈的脱贫实践,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落地落细于脱贫实践。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让人们看到了在以自由之名反对平等、马太效应泛滥的西方价值观之外,还有一种来自东方的解答。
“学习”“经验”“榜样”,这是国外媒体在提到中国脱贫攻坚时常用的关键词。摆脱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答卷。中国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相当于在国际社会共识性最强的议题里,展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优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使我们更有自信审视“历史终结”的神话,超越“转型范式”的束缚,回到中国视野、中国逻辑去探索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与规律。
脱贫攻坚,由此构成了文化自信在今天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所创造的人间奇迹,既深耕了中国大地,也深度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当代中国人,以肉眼可见、亲身感知的方式,理解了何谓历史跨越。
精神脱贫,进入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
在这场脱贫战役里,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是同等重要的命题。其中有两个数字值得记住:300多万,这是驻村干部的总数,一声令下,是他们奔赴戈壁深山、江滨海畔;1800,这是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人数,他们长眠在了那些熟悉的田野里。
这是21世纪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大规模、深层次地触摸乡土中国,同时也是他们一次集体的精神返乡。他们访民户、问疾苦、找路子,立下安民报国的志向,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用穿山越岭的脚步,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牢牢拴紧,以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诠释着“一切为了人民”。
这是一场双向互动。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带来技术、知识与眼界,也收获一场理解中国来路与去向的启蒙,完成一次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他们在地里埋下种子,心中就种下希望;他们把特产放到网上,眼光也就通向世界。正因始终强调“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贫困群众的意志、信念、眼界。
脱贫干部、知识分子、贫困群众,以及用各种方式助力脱贫的中国人民,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场精神洗礼,最终凝聚成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力量。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有学者曾试图揭开“精神贫困”的原因,提出精神贫困的实质是“个体失灵”,即人们不按理性原则决策并行动,从而导致个体福利无法最大化。无力改变命运,与物质贫困有关,更是文化落后的症候。
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愚昧迷信等陋习,一度困扰着农村贫困地区。一位学者在中部某县的调研报告里曾如此描绘:因婚丧致贫、返贫的比例高达近10%,一家人几年打工的积蓄,一次大操大办全部挥霍。
因此,脱贫攻坚必然要为解决落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解答,为文化革新创造必要前提。
于是,一张张更新版的村规民约贴在了公告栏里,村里多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抵制赌博”“拒绝迷信”标语随处可见,“面子”文化被用来倒逼村民主动脱贫……脱贫攻坚以深入文化肌理的形式,不断冲刷着乡土社会的思维方式。
效果是明显的。据媒体报道,因婚丧嫁娶的改革,仅河南一个人口60多万的县,一年就节省了一个亿。可以想象,在广大农村有多少民生积蓄避免了无谓消耗,在不可见的精神层面,文明的水位由此逐级而升。
而脱贫攻坚的广度与深度,也让56个民族,同时面向“现代化”冲刺。
“道德为先”“公私不伤”“耕读传家”“礼敬尊长”,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村规民约里的句子。脱贫攻坚带来的移风易俗,让56个民族几乎在同一时间点实现千年跨越,有的摆脱温饱危机,有的告别原始的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物质丰裕与文化丰富,每一项都要抵达。
近代以来,中国人曾迷惘于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过渡。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已经给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命题提供了现实路径。
文化演进的力量,将凝聚起价值公约数,让一个民族获得更加清晰的方向感。
大同之理想、小康之愿景,民胞物与、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民族气质,熔铸于脱贫实践,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根深叶茂,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