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对接研究课题
■朱 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芮
2025年1月初,海军勤务学院研究生学员马云飞顺利毕业,他撰写的毕业论文入选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颁奖台上,马云飞手捧荣誉证书,深情致谢;台下,他的导师蒋教授为他鼓掌。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一年前,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时,马云飞曾感到迷茫又焦虑:自己提报的多个选题,都被导师以“价值不大”为由打了回来。蒋教授耐心引导他说:“到一线去找找吧!”
“如何让学员认识到课题的价值?”蒋教授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刚开始带研究生学员时,她自信地认为,帮助学员顺利找到研究方向并不是难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有“耳听”,缺少“眼见”,切身体会不深,很难在脑海中描绘出部队实际需求的“画像”。思维与实践脱钩,往往导致学员对课题产生认知偏差。
面对学员的困扰,蒋教授意识到,做学问要有参与感和体验感。于是,她努力寻找机会,带领学员参与实践活动,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那次,蒋教授带领马云飞来到海军某部调研。刚下飞机,一股热浪涌来,不过几分钟,他们额头就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抵达部队后,他们发现战士们正在进行器材搬运作业,便留心观察。仓库内,一件件器材整齐摆放在自动行走设备上,出入库搬运很方便,仓库建设管理水平也很高。
感叹仓库工作井然有序的同时,蒋教授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出入库运输过程流畅,但这些器材如何打通便捷上舰的“最后一公里”?
管理仓库的一名战士解释:“我们的任务是负责将器材运送到舰艇旁。器材运上舰艇,需要专门的人员完成。”听罢此言,蒋教授立即带领马云飞转场来到码头。
这时,器材已经运送到距离舰艇不远处的场地上。只见战士们正在徒手把器材一件件搬运到距离地面十几米高的舰艇上。烈日当空,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不断滑落。
“仓库内的机械化作业如何对接末端的上舰作业?如何改进人工作业环节,提高总体保障效率?”看着眼前的场景,马云飞向导师提出疑问。“这正是你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蒋教授回答。
带着问题,马云飞继续展开深入调研。几天后,他收集到许多宝贵数据和一手资料。
“躬身实践对我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不仅对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更加理性地判断课题的价值。”马云飞说。
到一线去寻找课题——答案,在行走的脚步里。
临别之际,蒋教授对马云飞说:“毕业是新的起点,部队保障一线还有更多新课题等着你去钻研。”
一位军校教员的“课题地图”
■朱 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芮
海军勤务学院某系教员正在授课。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芮摄
走进海军勤务学院某系蒋教授的办公室,一张地图映入眼帘。蒋教授拿起笔,在不同地点之间画上一条条弧线后,欣慰地点点头。
看着这些弧线,蒋教授告诉记者:“部队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科研的课题。这张图上每一条弧线背后,都关联着一个课题。”
每一次出发,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又一次调研结束,蒋教授马不停蹄赶回办公室,开始撰写调研报告。从教30年,她多方奔走调研,为海军军事物流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以部队需求为牵引,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能对科研多一点启发。”蒋教授谈及到某潜艇部队调研的一次经历。
寒风凛冽,漫天飘雪,某军港码头运输车来来往往,两艘潜艇静待出征。蒋教授拿着笔记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副食品装载情况。
突然,一阵大风吹来,一个纸壳箱的纸板被风掀起,突如其来的响声,吸引了蒋教授的目光,她开始仔细打量这个箱子。
纸箱里,整齐摆放着几桶食用油。箱体看似不大,但要通过潜艇的舱盖,看似并不容易。
“即将上艇的物资,为什么要用纸箱整体包装?纸箱用完如何处置?”一连串的疑问浮现在蒋教授的脑海。
一只箱子事小,可它反映的问题不小:不考虑物流末端需求,会导致保障效能降低,低效的保障系统必然影响战时保障能力。
蒋教授问:“物流究竟是什么?”官兵答:“物流就是快递……”
这个答案让蒋教授意识到,官兵们对军事物流的认识并不清晰。于是,她进一步组织部分舰艇部队官兵参加问卷调查和讨论交流。
“仓储,就是把物资储存在特定仓库”“运输,就是把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调查和讨论显示,不少官兵对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他们有的认为,物流是后勤的小事情,没必要过分关注;有的认为,物流是上级负责的事,基层不必操心;还有少数人认为,物流就是“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衔接。
“战略转型需要理论先行,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支撑,发展无从谈起。”蒋教授说,物流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把物资的包装、储存、运输、搬运等环节割裂开。广大官兵只有理解和接受军事物流的科学理念和底层逻辑,才能达成共识。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海军军事物流理论对海战场物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随后,蒋教授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剖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下部队越多,走得越远,思考越深入。一天,教研室领受上级调研任务:了解当前冷链物流现实情况,并对相关保障进行优化。
几天后,蒋教授带领团队踏上一艘运输冷链物资的货轮。
为了使给养物资保持新鲜,运输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冷链情况。航行过程中,蒋教授最关心的是冷链集装箱温度监测任务。
夜幕降临,又到了新一轮监测时间,她跟随船员来到甲板。海浪声声传入耳畔,她小心翼翼地扶着甲板上的铁链,仔细抄录当时集装箱上的温度。
虽然只是记录一串数据,这一操作却不轻松。一层,两层……抬头望去,夜色中一摞摞集装箱层层叠叠。
这次夜间温度监测,让蒋教授冒出一身冷汗。呼啸的海风和汹涌的海浪,让人脚步不稳,但她的思维分外清晰:“当前,冷链物流中部分环节对人工依赖程度过高。如果遇到雷雨等极端天气,或有其他突发状况,开展温度监测作业将更加困难。”
“加装智能温度监测系统、更换智能新型冷箱、利用远程智能读表工具……”回到船舱,一场碰头会立即召开。蒋教授提出的建议成为调研报告的重要素材。
“每一次出发,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翌日清晨,海面风平浪静,几只海豚在船边追逐戏水。蒋教授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动人一刻。
离保障一线越近,离解题答案也就越近
蒋教授办公室里这张特殊的“课题地图”,不仅标定着她和团队奔走调研的足迹,更记录着一个教研团队的“向战行程”。
对研究生学员而言,顺利完成学业,毕业论文是关键。可就是这样一篇论文,让研究生学员师新强一度感到迷茫。
那年,陆军某部助理员师新强考入海军勤务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从陆地到大海的“跨界”研究并非易事。由于对海军了解不多,师新强在论文选题环节颇费脑筋。
“想要快速成长,就要善于在实践中寻找答案。通过直接观察、实践获得一手资料和数据,是撰写论文的基础。”导师蒋教授告诉师新强,做科研不能无中生有、闭门造车,只有亲历亲闻亲为,才能做出扎实的科研成果。
于是,师新强一有机会就跟随导师到部队调研。那天,两人风尘仆仆赶到某物流园区,看到即将装上货轮的一个个集装箱,像座座大山横亘眼前。不远处的分拣货场里,工人们正在进行装箱作业。
载运集装箱的车辆缓缓驶入场内。月台上,一辆辆叉车熟练地来回穿梭,将打包好的物资不断装上集装箱。
师新强放下背包,按动计时器,开始相关数据的采集活动。不一会儿,他的目光被一群人吸引。原来,是几名工作人员因为物品的预冷温度争辩起来。
走近一看,师新强发现:不同物品需要在不同的特定温度下保存,并且不同物品之间可能存在催化作用。由于集装箱容量有限,有时很难完全实现所有物品的理想装载。
几天后,师新强了解清楚了相关的作业情况。此时此刻,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清晰。
在蒋教授的指导下,师新强头脑中慢慢建立起课题研究思路:“实地调研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寻找对策的路径。”
一年之后,这篇以真实案例和海量数据为基础撰写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探究问题的本质,才能快速得出最优解。”蒋教授坦言,想要加快学科建设,需要不断寻找并解决新问题。
李教员刚加入蒋教授的科研团队,就被派到机关代职锻炼。一开始,李教员有些不理解:“最能掌握实际问题的地方,不应该是基层部队吗?为什么要派我到上级部门代职?”
一个月后,李教员明白了蒋教授的良苦用心:“作为统筹部门,机关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层部队的总体问题。”
在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李教员全面接触到各级亟待解决的困难,寻找问题的效率明显提高。
寻找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两年前,海军勤务学院与海军机关对接,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和现代资产管理体系业务培训班顺利开班。
与以往的培训班不同,这一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都带着问题而来。
“物流是一张巨大的网,想要理清军事物流各环节关系,需要具备全局视角。”蒋教授认为,培养物流思维需要学员俯瞰整个流程,塑造新的学科理念。
培训中,蒋教授与学员积极交流,汇总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解读政策法规、探讨前沿知识、进行实践教学等方式,拉直他们心中的问号。
培训班结业时,来自海军某部的一名学员在交流发言时说:“物流是动态流动的过程。要想把体系建设好,需要改变原来‘一令一动’的工作模式。”
“为基层部队答疑解惑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更多具体问题。”蒋教授说,“离保障一线越近,离解题答案也就越近。”
任务就像火车头,既提供动力又引领方向
“课题地图”上颜色各异的地点背后,是海军军事物流学科建设里诸多热点与重点。心中装的事业蓝图越来越宏大,步履“描绘”出的地图也越来越宽广。
“如何高效快速处理舰艇餐厨垃圾?”一天,蒋教授备课时,接到了海军某部一个咨询电话。
废弃物处理,是绿色物流的重要内容。她思考片刻,给出了一个初步建议。
一段看似轻松的“快问快答”,离不开蒋教授对学科建设发展的敏锐目光和不懈努力。
绿色物流是当前军事物流领域颇为热门的话题。这个概念最初闯入蒋教授视线,源于多年前舰艇官兵的一次提问:“执行远海任务,如何降低对资源的消耗?”
彼时,海军军事物流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海军作为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绿色发展是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蒋教授认为,绿色物流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前景。
调研结束后,蒋教授向上级汇报相关情况。在机关的支持下,她开始了对绿色物流课题的探讨。登岛礁、上舰艇,她把问题和对策形成助力海军部队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份份报告和一本本专著。
实践出真知——这是蒋教授培养学员的基本理念。一年前,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朱少佳,从某基地完成任务返回海军勤务学院参加毕业答辩。
回想起漂洋过海执行任务这段经历,朱少佳坦言:“是蒋教授让我勇敢迈出这一步。”
那年,朱少佳成为蒋教授的研究生。刚开学不久,他就接到部队通知:有一个选调执行某任务的机会。
朱少佳犹豫了:这次任务机会难得,如果错过很难再遇上;如果前去执行任务,意味着无法按时参与学院的课程活动,势必影响学业进度。
“一定要去!”正当朱少佳犹豫之际,蒋教授向他建议,“不但要去,还要带着任务去,带着责任去。解决问题,要去实践中找到答案。”
一通通电话将朱少佳和导师连接在一起。“蒋教授常常不辞辛苦为我远程答疑解惑。”执行任务这段时间,朱少佳的课程没有落下,他还在蒋教授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一次,学员王帅面对某创新课题一筹莫展。蒋教授建议他换个思路:不要急于求解,先用一个月时间到基层部队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用任务牵引课题研究,可以让学员紧跟时代步伐,为海军军事物流体系发展和学科建设写出自己的‘参考答案’。”蒋教授说。
于是,王帅一路辗转来到南部战区某部队。正巧,这里即将进行物资保障实战化训练。
来不及休整,王帅便迅速加入训练队伍。起初,他的任务并不难:一边观察一边采集物流信息并进行评估。
几天后,王帅把观察记录的情况梳理好,向蒋教授汇报。采集信息的任务完成后,蒋教授引导他科学分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下一轮任务。
几个回合后,课题研究的本质和对策,在王帅头脑中渐渐清晰。
理清头绪,王帅找到了课题研究的抓手。他一边持续追踪训练情况,一边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获取相关控制策略。
“任务就像火车头,既提供动力又引领方向。”结束一系列任务,蒋教授带领王帅进行复盘,“在明确的方向下不断探索,答案才会越来越明朗。”
这几天,学员谢坤宇带着蒋教授布置的课题任务,来到北部战区空军某部调研。战机轰鸣声中,谢坤宇沉着地观察一次次起落,一笔笔写下自己的“参考答案”……
锐视点
瞄准打赢夯实学科建设之基
■石齐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坚持向战为战、教战研战导向,将军队院校科研成果运用于部队,让基层一线鲜活案例反哺教学,军队院校肩负时代使命,扮演重要角色。
学科建设是强校之基、兴院之本,在军队院校全面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和引领性作用。进入新时代,军队院校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瞄准打赢加快建设新型学科专业,助推为战育人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指向。这需要我们瞄准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深化现代战争后勤保障规律研究,统筹推进军事后勤理论创新、勤务保障能力升级、新型勤务人才培育。
坚持把培养通晓实战的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支撑。深刻把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用教学科研磨砺人才成长,通过锻造名师大家、跨域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等方式,探索“院校+部队”模式,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同频共振。
坚持把内涵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法。如何把学科理论与实践行动融入学科体系建设,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努力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育人转型等关键要素为切入点、突破点,优化顶层设计,重塑办学理念,重组学科布局,在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中,推动高质量办学,让新兴学科持续焕发新活力、彰显新生机。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