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讲述为战而研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1-21 09:11:40

    听博士研究生学员韩林讲述他在高原当兵的故事,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即将毕业的学员们眼中闪烁光芒。4年前,韩林也是在强军故事会上被学长的亲身经历打动,毅然踏上去往边疆的征途。

    元旦刚过,又一批军校研究生学员毕业,即将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几年校园时光,他们刻苦学习训练,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毕业答卷。但走向部队、奔向战位,还有更多的考卷等待他们在实践中作答。

    砥砺前行,成长在路上。这个毕业季,让我们走进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聆听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们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向战为战、潜心科研的热血青春。

    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讲述为战而研的故事——

    奔赴战位,续写强军答卷

    ■陆建飞  丁宏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9f1cb12f49bb45bb1add0a433d8c07e6.jpg

    强军故事分享会现场,毕业学员分享为战而研的故事。李勋埔 摄

    一盏明灯——

    照亮前路,点亮内心

    1949天,如果坚持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强军故事分享会上,陆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张强给出的答案是——研究声音。

    大到敲锣打鼓声,小到鸟虫鸣叫声,都是张强的研究对象。在他的电脑里,一个个声音文件整齐排列,仿佛千军万马,等待着“沙场点兵”的那一刻。

    这是张强想要的感觉。他出生在洪泽湖畔的一个小渔村,外公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张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要立大志、立长志。这样的家庭教育在张强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一直渴望着从军报国。

    2009年,张强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毕业后,他历任排长、参谋、连长等岗位,在基层锻炼成长。6年前,带着部队建设需求,他回到军校校园进行深造。

    学习期间,张强师从我军信号处理与通信领域的专家张教授,硕士、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均与战场声学信号识别技术有关。

    研为战,是难点,也是痛点。说起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张强讲起了他在部队的经历。

    几年前一次对抗训练,时任连长的张强带领小分队赴指定地域执行通信支援任务,因他轻信了蓝方冒充红方指挥员语音下达的错误指令,导致任务失败。

    这次失败给了张强重重一击:现代战场,光有热情和冲劲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拥有智慧与耐心。也是这件事,让他有了在通信领域深造学习的想法。

    奋斗的开始,往往简单朴素。强军信念,就是张强前进路上的那盏灯。

    “之所以坚守6年盯住战场声学信号研究,等待的就是研究成果服务部队战斗力的那一天。”张强说。

    读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张强的两个课题方向看似相近,但研究起来千差万别。张强说:“从上万个声学信号中识别出需要的信号,好比大海里捞针。”

    看着研究遇到瓶颈时愁容满面的张强,导师为他鼓劲:“核心技术不掌握,关键时刻就会被‘卡脖子’,决胜关头就会遭遇‘生死劫’。”导师的话,让张强打起精神、咬牙坚持。

    一次声学信号识别测试,实验仪器示波时频图上,随着波峰波谷的变化,不同信号在不同波段跳跃,万千数据杂乱交织在一起。

    内心焦灼之际,突然,张强抬头望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仿佛正看着我,让我内心顿时明净。我再次坚定信念,抛开所有顾虑,迅速整理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强排除万难,将问题逐个击破。目前,他的研究课题已运用于部队实践,并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信念,是照亮前路、点亮内心的一盏明灯。这盏灯,是父辈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留下的宝贵精神,是攻克实验难关时怀揣的强军信念,更是激励一代代青年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把标尺——

    明确标准,丈量精度

    一万分之一秒是什么概念?对于博士研究生学员邢文政来说,那是他开展科学实验的时间刻度。

    实验开始前,一切准备就绪。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屏息等待击发的瞬间。

    “3、2、1——”倒计时清零,邢文政果断按下控制台的发射按钮。

    高压气体从实验装置中喷出,推动子弹进行撞击。仪器上的曲线剧烈起伏,一万分之一秒,撞击产生的应力波便使完整的岩石瞬间碎裂。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强军故事分享会上,邢文政严肃地说。这句话,也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10年前,刚刚考入山东大学的邢文政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10年后,从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军校博士研究生,他依旧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深耕。

    读本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邢文政了解到钱七虎院士为国铸盾的事迹,当时他就暗暗下决心:要成为像钱院士这样的人,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钱院士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作为军队科学家,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事业和幸福所在。”邢文政说,“我们的人生与时代同频,与家国相连,能为国家和军队服务,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从那以后,只要跟钱七虎院士团队有关的学术报告、研究文章,邢文政都去听、去收集。他在本科阶段不断努力提高成绩,最终考上了陆军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成为钱七虎院士团队的成员。

    邢文政的博士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仍属于空白领域。“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是要义无反顾地去攻克,我们开展科学研究必须以战斗力标准为根本导向。”邢文政说。

    研究领域无人涉及,实验装置从无到有……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邢文政所在团队构建了全套研究流程,自主研制了某装置,借助高速三维数字图像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测。

    与惊心动魄的岩石爆裂瞬间形成对比的,是邢文政的细心与沉着。当装置中的高压气体释放完全,他在高速相机拍摄的数万张图片中捕捉实验瞬间,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究某动态现象。

    “为确保研究成果适应部队发展需要,我们推翻和重来的过程不计其数。”邢文政说。但繁杂的实验数据中蕴含着规律,一次次的失败中孕育着希望。锚定战斗力标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攻关,邢文政和团队成员终于取得了正确的分析结果。

    “我曾读过一本书——《追风筝的人》,‘风筝’是个意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去追寻、发现。”邢文政说,做研究也是在追寻,但在追寻时要始终紧握一把标尺。

    这把标尺,既丈量科学研究的精度,更是检验科研服务战斗力的标准。秉持“战斗力标准”这把标尺,毕业学员们走出校园、走进部队,在岗位上贡献更大力量。

    一片沃土——

    培塑精神,孕育未来

    “4年前,我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雪域高原。4年后,我带着部队的建设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考取了陆军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时间仿佛画了一个圆,让我又回到了求学的地方。”强军故事分享会上,韩林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2020年12月,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韩林主动申请赴藏。“刚分配到西藏时,连呼吸顺畅仿佛都是奢望。”韩林说。

    韩林所在部队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人迹罕至。任职后的第一个除夕夜是在哨位上度过的。那里没有烟花,却有星河。紧握手中的钢枪,他更加明白了军人牺牲奉献的使命重量。

    分享中,韩林带了一面曾在高原驻训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历经风霜雨雪,这面国旗有些褪色、边角出现了破损。

    “高原驻训场天气恶劣,一面崭新的国旗不到一周就会变成现在这样。每次更换下国旗,旗手都会郑重地收藏起来。”韩林说,“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官兵们坚守的初心。”

    讲台下,学员们深受触动。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员提问:“到基层后,如何将所学更好地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韩林答道:“新环境新事物更能锻炼学习能力,摆正心态适应全新环境、调整状态有效对接岗位、放低姿态实现自我转型,是我适应新环境的3条经验。”

    军校和部队都是育人的沃土。从部队来、到部队去,毕业学员带着前沿科技的研究成果回到军营,在基层的沃土生根发芽,发光发热。

    “我们部队某工程所涉及的风水电设备运用正好能与我所学专业相吻合,我利用所学专业为战士们开设专业微讲堂,看到战士们的疑问得到解决时,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韩林说。

    同样是解决部队问题,硕士研究生学员冯杰在毕业前夕,终于等来了一份期待已久的“证明”——他研究出的某模型在部队应用后的反馈。

    两年前,冯杰从部队重返军校。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军事训练学专业的他选择了某课题。

    两年半的研究中,冯杰采取各种方式到部队进行调研,根据现实情况构建多维度模型。为收集调查资料、开展模拟论证,他的调研足迹遍布各地各部队。

    如今,收到该模型在部队得到实际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反馈,冯杰对毕业后回归岗位充满信心。

    不知不觉,分享活动接近尾声,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学员们的身上。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强军故事正如这冬日暖阳,洒向学员们的心田。

    毕业季来临,又一批研究生学员怀揣从军报国、科技强军的梦想走向部队,在基层的沃土中成长成才、绽放芳华。从他们坚定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一支军队的未来与希望。


作者:陆建飞 丁宏宇 朱桁冈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