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电影《四渡赤水》:奇兵制胜破重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2-06 11:19:05

奇兵制胜破重围

■陈  雷  王上文

3eb9bb76bbf231aff008939b850dd268.jpg

电影《四渡赤水》海报。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

电影《四渡赤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3年公映。影片呈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官兵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四渡赤水的光辉历程。该片于同年被原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奖”二等奖,次年荣获“金鸡奖”特别奖。这些荣誉彰显了其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对红色历史经典再现的杰出贡献。

《四渡赤水》电影海报以新颖的构图、鲜明的色彩、深刻的象征意义,吸引着观众目光。海报整体色调为暖色,仿佛暖阳洒在长征路上,悲壮而热烈。暖色调的选择,不仅赋予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营造出历史厚重感与英雄主义情怀。

海报左半部为近景,硝烟弥漫中,雕塑质感十足的红军官兵形象跃然于纸上。团长高翔身姿矫健,持枪冲锋在前,尽显英勇气势。政委卢青松屹立于阵中,手持军旗引领战士们冲锋。二人身后,战士葛天明奋力投弹杀敌。三人冲锋陷阵的群像,生动再现了红军官兵在战斗中的英勇与决绝,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现场。在紧张的战斗画面之外,远处隐约可见运盐工范天亮的形象。红军官兵第一次抢渡赤水河时,团长高翔救下被敌军毒打的范天亮,还慷慨地将仅有的一小袋盐送给他的女儿。范天亮感念红军的情义,忍着伤痛帮助红军打开通道。这一情节深刻反映出四渡赤水期间军民紧密相连的情意。片中,红军长征沿路都得到老百姓支持,范天亮便是广大拥护红军的老百姓的代表。他的形象出现在高大的红军官兵身后,既展现出红军对老百姓的庇护,又体现出老百姓是红军的坚实后盾。这种设计暗示着民心所向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人民是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正如片中毛泽东与战士互换草鞋的情节:毛泽东看到熟睡中的战士草鞋破损严重,便主动换下自己的鞋并亲手为战士穿上,这一过程中他因怕惊醒战士而动作轻柔。这一“换”一“穿”,凸显出毛泽东对战士细致入微的关怀,生动而真切地呈现出领袖对人民子弟兵发自肺腑的关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官兵一致、战友情深。此外,海报中对人物雕塑质感的刻画别具匠心。这种表现手法立体地强化了人物形象,使其成为视觉焦点,生动传达出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

海报的中间部分,政委卢青松手持呈箭头状的红旗,旗帜顶部直指远景中大部队前进的方向。这面红旗,是长征胜利的希望所在。它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红军官兵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领导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积极寻找战机,有效歼敌的英勇事迹。红旗呈三角形箭头状也暗示着红军官兵进攻的方向和部队的锐不可当。同时,三角形也成为分割画面的对角线,巧妙构建出稳定的视觉结构。正如红军官兵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虽面对重重艰难,但凭借指挥得当,在复杂战局中稳步推进,并走向胜利。

海报的右半部是远景的描绘,以中国传统水墨的绘画风格呈现。“之”字形的前进道路体现了红军官兵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同时也暗示作战的灵活性和战略转移的频繁。点状红旗分布其间,是希望与每一次胜利的标志,象征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凭借顽强意志和智慧,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寻找生机,最终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绘制者将片名“四渡赤水”以毛笔字书写于海报右侧前景位置,与后景水墨表达相呼应,水墨晕染出长征的气势磅礴与征途艰辛,毛笔字则以遒劲笔触强化历史厚重感,两者结合生动呈现出四渡赤水的恢宏。从布局上看,片名也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醒目的毛笔字宛如历史的烙印,让观众一眼便能感受到影片所承载的伟大革命历程与卓越的军事战略。

回望电影史,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推出《突破乌江》,率先以震撼画面展现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多年后,《四渡赤水》再度聚焦长征。这两部电影的海报,在同一创作理念指导下绘制,展现出八一电影制片厂美术创作者的独到视角。它们都以宏大叙事构图,将红军官兵的战斗英姿置于视觉中心,借光影色彩生动勾勒战斗场景。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者们借此让观众从绘画之美中,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们奋勇向前、舍生忘死的战斗气概,激励人们砥砺奋进。


作者:陈 雷 王上文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