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刺刀
■陈红军
图为OKC-3S型刺刀。
前不久,一些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双方士兵贴身肉搏的视频出现于网络。视频中的搏斗场景,让人们在意识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军队刀具使用情况。
总的来说,在国外的一些军队中,制式与非制式刀具是并存的。制式的刀具主要是刺刀和匕首,非制式的刀具样式则取决于军人自身的喜好与习惯。对于制式刀具来说,有些国家坚持为军队分别配发刺刀和匕首,前者主要用来与一些步枪搭配使用,后者则偏重于手持和更灵活地使用;更多的国家选用将刺刀和匕首一体化,即只配发一种刀具,装上枪体是刺刀,卸下是匕首。
通过梳理刺刀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刺刀何时问世?对这个问题,人们普遍认同的答案是17世纪40年代。当时刺刀的使用方法现在看来较为奇特——将长长的锥形刀柄直接插入枪管,刀刃置于枪口前面。这种刺刀一旦装上,就无法再开枪。
后来,出现了套筒式和活动环式刺刀。这种刺刀可以旁置在枪管之上,而不影响枪械继续射击,但装卸较为麻烦。到了18世纪,使用弹簧与凸耳的刺刀卡榫出现,由此刺刀座和枪口环相结合的刺刀固定方式开始大行其道,成为刺刀使用方式的主流。
这一过程中,刺刀刃体也在发生变化,先后出现了棱锥形和片形(剑形/刀形)两大类。如苏联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的套筒式四棱刺刀和我国的56式三棱刺刀就是棱锥形刺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选用的是片形刺刀。
从功能上看,刺刀起初是当作矛来用的,这也是其被称作刺刀的原因。后来,有些刺刀同时突出了砍、削等功能,在卸下时可以作为短剑或砍刀来使用。
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作战样式的变化,人海战术和近身肉搏渐渐式微。于是,刺刀的功能开始向适应野战生存方面转变。多功能刺刀的含义,也不仅限于起初的既可安装于枪管也可手持使用,而开始被赋予更多内涵。
当前,不少国家的军队配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刺刀,作为刺刀和匕首的综合体,可轻松装拆,刀刃较短(大多在20厘米左右),以适应巷战等特殊环境的作战要求;带有血槽、锯齿、剪切轴孔等,可满足战场上或野外生存时的削、剪、锯等需求;设计有护手,握把上有突起纹路,以防止使用时滑脱;一些刀鞘上设计有磨刀石,可以使刺刀在需要时变得更加锋利。
面对战场需要,多功能刺刀今后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一是日趋坚固耐用。各国现役的多功能刺刀大部分是片形。为了让它适用于多种环境,坚固耐用很重要。因此,不少国家选用了高质量合金不锈钢作为主要材料,且采用单面开刃布局,将刀脊设计得较厚。刺刀的刀身通常会在抛光后进行喷砂处理,刷涂高温防锈油防止锈蚀。
二是布局更加合理。当前,不少刺刀有剪切刃、砍削部位、刺刀3种刀刃功能区。一些刺刀的锯齿部位也在改进,不仅设计有锯割段、锉削段,还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其效率。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OKC-3S型刺刀,采用了3个小齿加一个大豁口的设计来提高锯切速度。
三是更加适用实用。一些国家的刺刀在研制时把开瓶器、小榔头功能也融入其中,再比如采用更科学的刀形和弧度以增强对防弹衣的刺穿效果,对刀身进行特殊处理确保不会反光,等等。俄罗斯侦察兵的6kh3刺刀刀鞘是钢质的,演进到后来的6kh4,则改为用电木塑料制造,使其绝缘性更好。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适应战场需求的结果。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