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守护
■肖力民
去年11月,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村民谢南京因一家五代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荣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好人榜”榜单,并获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得知这一消息,73岁的谢南京喜极而泣。
一
1932年2月的一天,谢南京的爷爷谢时燕去离家5公里外的瑞金万田圩赶集。返家途中,他发现一个穿红军军服的人躺在草丛中,浑身上下都是血。谢时燕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二话不说便背起那名红军伤员往家走。一路上,为掩人耳目,谢时燕先把那名红军伤员背到一个凉亭里,等天黑后,又悄悄将他背回家。
那晚,谢时燕将红军伤员身上的血衣脱下来,为他擦洗干净,又给他换上自己家的衣服。直到这时,谢时燕才从苏醒的红军伤员口中得知,他姓邓,在率部攻打瑞金九堡土围子的敌人时身负重伤。这位红军伤员就是红35军军长邓毅刚。
谢时燕略懂些草药医治的知识。为了救治邓毅刚,他和妻子白天偷偷上山采来草药,捣碎后,敷到邓毅刚的伤口上。为了给邓毅刚加强营养,谢时燕的妻子把平时不舍得吃的鸡蛋做给他吃。她还砍下自家种的甘蔗,蒸出汁喂给邓毅刚喝。谢时燕为人老实本分,与邻里乡亲相处融洽。他家靠卖豆腐为生,平日里经常有邻里乡亲来家里买豆腐。渐渐地,有人知道了他家救下一位红军伤员的事。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去参加了红军,对红军队伍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家对此都守口如瓶。
为了让邓毅刚得到更好的治疗,谢时燕多次外出打听寻找红军部队的消息,但都无果而终。半个月后,邓毅刚伤势恶化,不幸牺牲。
二
邓毅刚牺牲后,谢时燕和妻子把邓毅刚的遗体安葬在一处叫“风时光”的低洼地。在这之前,石含村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斗。当地村民和红军一起,在这个低洼地安葬过22位红军烈士。因怕敌人察觉,谢时燕不敢立墓碑,只用一块砖头立在坟墓上作记号。他深深自责,没能保住邓毅刚的生命,也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守好邓毅刚烈士的墓。此后,每年清明节,谢时燕都会带着家人去给邓毅刚扫墓。
谢家与邓毅刚烈士的缘分,到谢南京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谢南京回忆,打记事起,父亲谢本荣就叮嘱他:“邓军长是一位红军烈士,你一定要守好他的墓。”
有一年,谢本荣带着家人去祭扫。一个后辈问他:“为什么年年都要来这里扫墓?”
谢本荣严肃地说:“没有红军,没有像邓军长一样的红军将士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守护邓毅刚烈士墓,已成为一份责任,深深刻入了谢家人的心里。
1979年,因邓毅刚埋葬的地方位置偏低,谢本荣和谢南京担心后山会发生泥石流,决定为邓毅刚迁墓。与村民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决定,将其他22位无名红军烈士的墓也一起迁走。
大家把邓毅刚烈士的遗骸和遗物(一根军用腰带、一个帽徽和3颗纽扣)护送至一个叫“三蔸树”的地方安葬。与邓毅刚烈士遗骸一同迁到三蔸树的,还有22位无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邓毅刚的遗骸和遗物单独一个墓室,无名红军烈士的骸骨则分别放入旁边的4个墓室安葬。因条件有限,当时仍然没有立墓碑。
1981年,谢本荣和谢南京省吃俭用,攒下1000元钱。原本想先盖房子,但想到邓毅刚等烈士还没有像样的墓碑,便决定推迟建房计划,先修烈士墓。他们为邓毅刚烈士单独立了一块墓碑,为22位无名红军烈士立了4块墓碑,5块墓碑合在一起建成了一座大墓。
谢本荣离世后,谢南京牢记家规,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去祭扫烈士墓。每逢下大雨,谢南京都要身穿雨衣,肩扛工具,去烈士墓地看看有没有积水。
三
邓毅刚烈士的家乡位于湖南汝城县。当地党史办的同志和邓毅刚烈士后代,寻找邓毅刚烈士的安葬地多年,一直没有结果。
2010年8月15日,汝城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来到石含村,找到了谢南京家。后来,邓毅刚的侄孙听说邓毅刚墓地有了下落,倍感欣慰,立刻与谢南京取得了联系。不久后,邓毅刚的侄孙一行6人来到谢南京家探访,并准备将邓毅刚烈士的遗骸迁回湖南老家安葬。当他们看到整洁肃穆的邓毅刚烈士墓时,对谢南京一家充满了敬意。
后来,考虑到谢家与邓毅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邓毅刚的侄孙打消了迁墓的念头。
烈士不朽,忠魂永存。谢南京一家历经近一个世纪,用守墓的方式,诠释着对英烈的尊崇。
那天,抚摸着乡里给爷爷谢南京送来的“中国好人”奖牌,谢南京的孙女谢汐琴说:“我们早已把邓爷爷当作亲人了。给邓爷爷扫墓是我们家的一件大事。假如有一天我爷爷走不动了,我会替他守护好邓爷爷的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