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十六村里石榴红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2-24 16:04:34

  十六村里石榴红

  ■牛昱森 潘 昭 本报记者 杨明月  

  十六村村委会保存了历年部队开展帮扶活动的资料和照片。图为20多年前,该团官兵与十六村村民一起为蔬菜搭架。资料图片

  初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十六村,一辆车从村口的白杨树林旁经过,惊起一群灰鹤。

  退休多年的刘明申回到阔别数十载的十六村,眼前的景象让他一时不敢认——“40多年前,这里连棵像样的树都活不成,现在竟成了候鸟迁徙的驿站。”望着远处连绵的防沙林带,耄耋之年的刘明申感慨万千。

  刘明申担任新疆军区某团团长时,带领部队与十六村结成帮扶对子。听说老团长回来了,村支书阿里木江特意赶来,为刘明申介绍这些年来村子的变化。村里如今建起了光伏大棚,棚内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测作物长势。依靠电商平台,十六村的核桃、石榴、大枣等水果和干果直销内地。

  这一切令人陌生而欣喜。村里也依然留存着令刘明申熟悉的印记——当年刘明申和村民一同种下的“军民连心树”,如今枝干粗壮。

  1968年,当时还是某炮兵团战士的刘明申前往十六村送生产资料,瞥见一户人家院内,一群饥饿的孩子正争抢一块馕饼,孩子们的母亲阿拉努尔一脸愁容。刘明申心里很不是滋味。

  刘明申高中毕业时参军入伍,家境贫困的他深知挨饿的滋味。思来想去,刘明申找来团里7名战友,利用业余时间到阿拉努尔家的田地里试验育苗新技术。经过认真研究培育,刘明申和战友们的试验成功了。那一年,阿拉努尔家种的粮食第一次够吃了。

  这次回村,刘明申最惦记的还是阿拉努尔。阿拉努尔今年已有96岁,两位老人久别重逢,对当年军民共同打井、育苗的往事记忆犹新。阿拉努尔还翻出了一张1983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刘明申正蹲在土灶前,为阿拉努尔生病的儿子煮汤。“当时物资匮乏,锅也是你带来的。”说着,阿拉努尔将灶上的盖布掀开,一口铜锅擦得锃亮,“你看,我们现在还在用!”

  在村委会,村支书阿里木江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抄录着刘明申任团长时制定的将双拥共建工作纳入团队建设、总结表彰、经费预算和述职报告“四个纳入”制度。如今,助力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茬官兵手中,他们提出了帮扶工作的“四个升级”:科技赋能,引进智慧农业系统,在荒漠试验田种植耐旱中药材;教育深耕,设立“红星奖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攻读农业科技专业;文化传承,建立村史馆,用VR技术还原军民共建历程;生态延续,启动“沙漠碳汇计划”,推动将防沙林纳入国家生态保护补偿项目。

  村委会至今保存着这些年部队的帮扶日志。翻到1992年该团为村里通自来水的记录,村干部艾力江介绍:“去年村里建了分质供水系统。以前人都喝不上清水,现在我们已经浇灌出了鲜花!”满屋笑声中,刘明申合上了笔记本,将它郑重交给村支书阿里木江:“咱们今后还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未来的故事,就由你们来书写了。”

  返程时,刘明申谢绝了村民们送的土特产,一如他当年初次来到十六村时。出村的公路,也是该团协助修建的。刘明申注意到,在当年立起的“幸福路”碑旁,又多了一块印有标语的新路牌——“石榴相拥·情延千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