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姿态书写兵团青春
■周晓锋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青春兵团》通过讲述不同领域的多位典型人物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奋斗故事,以小见大展现新一代兵团人在新时代发展历程中奉献的青春力量。
该片以时间跨度较长的跟随拍摄记录方式,围绕他们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难进行呈现,增强叙事张力。在《“西北之北”见初心》中,来到兵团工作10多年的王家伟要带领大家完成民族团结示范小区建设任务。他所在的地区为蚊区,时值夏季,蚊虫成为影响施工进度的障碍。从指导工人用土方法熏蚊驱虫,到带领他们密封门窗,王家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小区建设。竣工当天,王家伟激动地为居民们介绍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雕塑。他坚毅的眼神里,流露出对边疆建设的赤诚热爱与执着坚守。在《屡败屡战的王志强》中,王志强在位于沙漠边缘的地区试验种植红薯,红薯大小的变化成为叙事视角之一。起初,王志强收获的红薯个头不大,他俯身凝视着那些瘦弱的红薯苗陷入沉思。寒来暑往,王志强不断摸索改良种植方法。当镜头再度聚焦试验田,地里已经结出个头饱满、色泽红润的红薯,王志强手捧红薯笑容灿烂。不断长大的红薯,见证了王志强科研攻关、突破困境的历程。在促进当地农作物经济发展的同时,王志强的科研水平也取得长足进步。
该片注重运用前后比照,以展现主人公通过奋斗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死亡之海”筑路人》中,王晓元和他的队员们要在沙漠修建一条上百公里的穿沙公路。公路的修建要经过推平积沙、铺设地基、栽种草方格、铺柏油路面等工序。这期间,王晓元在高温的沙子中烤鸡蛋,将掺了沙子的饭吃进嘴里,在没有信号的工地上默默牵挂家人。公路延伸成型的过程也折射着王晓元成长的过程。正如片中呈现的王晓元驾车在这条公路上哼着歌疾驰的情节,那一刻无言的艰辛化作动人的奋斗旋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筑路人以苦为乐的拼搏精神。在《戈壁“洋”倌》中,留学归来的刘山山回到兵团养羊,立志要将特色羊肉卖到更多地方。他通过合作社带农户的模式,在创业之初小有收获。但养殖成本超过农户家庭负担,加之缺少优质草料,母羊奶水不好,一度导致不少小羊死亡。在挫折面前,他想方设法迎难而上,一方面将圈舍饲养与传统放牧结合,一方面建立养殖数据库,羊的种群不断扩大。刘山山时髦的留学生形象与粗犷的羊倌模样在片中交替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兵团这方热土上,当代青年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成长道路之间努力找寻平衡的支点。
该片在拍摄技法上多采用特写镜头,突出特定题材的特殊叙述角度,用主人公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引发观众共鸣。《昆仑山上的“姐妹花”》,讲述了昆仑女子民兵班的古再丽努尔·阿布拉和古再丽·艾依迪尔姐妹俩服务群众的故事。从带队巡逻到急救缺氧群众,从帮新人筹备婚礼到给老人测量血压,姐妹俩以一件件琐碎却暖心的小事和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那拉提草原上的“铁书记”》讲述了党支部书记沙拉古丽·加马白克调解处理繁杂事务的故事。军地联谊活动现场,她忙前忙后,精心筹备,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听闻有孩子走丢,她心急如焚,迅速发动众人寻找。她所做的一件件关乎牧民切身利益的小事,让她成为牧民信赖有加的“铁书记”。该片在每集末尾都选取了和故事主人公经历类似的人物进行简短的故事自述。这些人物故事颇具时代内涵,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内容。
《青春兵团》的价值在于创新展现了兵团“青春”:青春不只是一种年龄的象征,更是一种奋斗的姿态。片中新一代年轻人扎根兵团的故事里,蕴藏着兵团人代代传承的精神火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