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西部,唱响青春之歌
——新时代军地青年报效祖国、建功西部速写
■左南星 杨卓达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写在前面
早春三月,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西藏岗巴县依然银装素裹。一早,西藏日喀则军分区“高原戍边模范营”某连班长西热尼玛便身披晨雾,带着巡逻小分队向雪线出发。
2016年8月,习主席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该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2021年,该营官兵给习主席写信,汇报授称以来工作情况。习主席回信勉励他们:“希望同志们强化使命担当,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练兵备战,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巡逻路上碎石堆积,艰险难行。西热尼玛早已记住这里的一沟一石,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疆,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边防军人的初心使命。像西热尼玛一样,该营一茬茬官兵常年驻守在雪域高原,他们牢记嘱托,像一颗钢钉牢牢扎在祖国西南边关。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新时代以来,在西部地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澎湃激昂的青春力量不断涌现,广大青年在卫国戍边、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实践中挥洒汗水、无悔付出,共同谱写了一曲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青春之歌。
大舞台
“西部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我”
穿着厚重的红色工服,开着皮卡车穿行在戈壁,检修油井、取油样……这是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助理工程师王良哲的日常工作。
2020年,王良哲等118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选择奔赴新疆基层工作。习主席给他们回信,支持他们作出的人生选择,并勉励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入职5年来,王良哲走遍了吉庆油田作业区440平方公里的井场。“西部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我。”王良哲说,“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质构造复杂的新疆是最好的实践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附近分布着油田、油井,周围聚集着多家国内领先的石油加工企业,学校的许多课程由在油田工作的勘探工程师、地质师教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留在新疆,年轻人一拨拨来、比着拼着干”。
西部12省区市幅员辽阔。近年来,广袤西部汇聚起蓬勃的青春力量:清晨黑颈鹤在野外翩翩起舞的场景,让生物学专业的杨乐在雪域高原找到职业价值;敦煌市博物馆简牍展上的几百枚简牍,让简牍学专业的程帆娟在甘肃敦煌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让00后青年叶香决心回到家乡,投身茶文化推介工作……
“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已有50多万名青年志愿者到西部青春接力。服务期满后,很多志愿者选择留在基层。”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带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近年来,“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及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完善。西部各省区市搭建舞台,加上政策举措推动,越来越多青年投身西部、扎根西部。
“这是我们为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百宜村提供的无人机黄金梨采摘运输技术方案,相较以往人工采摘,效率大大提升。”在位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一处创新孵化基地,青年创业者刘帅忙着介绍团队设计的新方案。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为扶持青年创业者,当地多个部门共同实施贵州青年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行动计划。“创业初期,当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和保障,不仅协调了办公地点,还可以申请人才公寓。”刘帅说。
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人才正成为贵州大数据发展的主力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青年人才与大数据产业“双向奔赴”,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课堂
“苦地方,险地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一边是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
在一种青春与另一种青春之间,王雄伟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后者。2019年,怀揣青春许国的抱负,他和其他3名空军工程大学毕业生,奔赴西藏边防。
王雄伟出生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核心区——宁夏固原市。“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树木叫白杨树,它树形高耸挺拔,抗寒抗旱,能抵御风沙……”王雄伟说,从小他就喜欢白杨树,喜欢白杨树那种不畏艰苦、奋力成长的精神。
从贫困山乡一路走到军校,王雄伟说,他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爱,“如果有机会,要多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大三那年,他在课堂上了解到学校的“金色哈达”爱心助学活动,主动参与其中。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建设塘小学,他们开展助学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藏族儿童铺展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看着孩子们脸上天真灿烂的笑容,“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愿望在王雄伟心中扎根。
两年后,他如愿来到西藏,成为空军航空兵某部的一名军械师。从学习培训到接装新机,再到如今成为兼职教员,王雄伟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嘉奖,获得卫国戍边纪念章——到西藏6年,这是王雄伟交出的成绩单。
“苦地方,险地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谈及当初的选择,王雄伟不后悔,“青年人的成长就如同白杨树,根向下扎得越深,向上成长得越快”。
时代召唤,基层是人才成长的大课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越来越多“王雄伟们”的人生选择。
两年前,军校毕业后,沈杰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主动申请来到“高原戍边模范营”,“我对边防‘有执念’,好男儿就应该到最艰苦偏远的地方去”。
“高原戍边模范营”驻地气候寒冷、含氧量低、紫外线强、全年8级以上大风有200多天,普通人在这里连睡觉、吃饭都觉得难受。然而,岗巴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边防军人前赴后继来到这里。
沈杰来到连队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在全军海拔最高的驻兵点5592观察哨。作为新排长,他对于高原的“特殊照顾”一时难以招架。“每迈出一步都极其艰难,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沈杰回忆道,他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咬牙坚持到最后。时至今日,他已走过近百次巡逻路,“每次看到迎风飘扬的国旗,内心都无比激动”。
每到退伍季,沈杰最懂老兵们描绘戍边石的初衷:“把最热烈的情感,镌刻在最冰冷的石头上,让山石见证青春的担当。”
大发展
“扎根西部,种下更多绿色希望”
一大早,35岁的生态管护员更求曲朋穿上厚厚的外套,挎着红外相机和望远镜,向着昂赛大峡谷的方向出发。在海拔46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更求曲朋敏捷地穿行在山林中。行进一会儿,他便停下脚步,举起望远镜,一点点扫视着周围的群山。
在他的镜头中,雪豹、猞猁、金钱豹等珍稀动物时常出现。更求曲朋巡护的昂赛大峡谷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雪豹、藏棕熊、猞猁、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的乐园。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持续深入,自小生活在这里的更求曲朋加入生态管护员队伍。多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数以万计的生态管护员,从事着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守护着“中华水塔”。
“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能为家乡做点事我感到很有意义。”更求曲朋说。一批又一批青年接力回到家乡、扎根西部,种下更多绿色希望。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既是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各地加强生态保护,走出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赢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广大青年发挥着重要作用。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泗渡镇的“植物工厂”里,徐纬正带领团队进行草莓种植技术攻关。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徐纬在杭州从事互联网工作。2017年,他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遵义市。2019年,徐纬积极响应专业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泗渡镇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近年来,徐纬带领团队抓住信息技术产业的风口,积极推动数字化草莓种植,取得显著成果。来自浙江、广东等全国多地的企业纷纷寻求合作,“植物工厂”技术逐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此外,徐纬和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黔农有数”平台。该数字平台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动态,更关键的是打通了农产品产销的“信息孤岛”,让优质农产品拥抱更大的市场。
“我的梦想是给贵州山区的每一块土地都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实。”谈及未来,徐纬信心满满。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