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2019年11月4日大陆为落实对台湾民众“同等待遇”的承诺,由国台办等20个相关部门,共同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条措施》),并自公布日起施行。这《26条措施》内容涵盖台商投资,例如台企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5G、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组织等投资建设。同时,也针对台湾民众给予领事保护、农业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资费、购房资格、文化体育、职称评审、分类招考等领域等权益,强调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皆 “拥有同等待遇”。
国台办主任刘结一表示公布《26条措施》,系奠基于2018年2月28日公布惠台《31条措施》的对台施政策略,此惠台利民措施主导理念为“两岸一家亲”、“亲旺亲好”和“为台胞做好事”,贯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发展思想。大陆当局将为台湾民众创造更多机会、更好条件,让台胞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广大台胞、台企在大陆提供更多、更好的同等待遇。《26条措施》为台湾民众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条件,为大陆当局替台湾民众做好事的具体表现,并提出 “今后也会持续推出更好的条件”。显见落实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策略,逐渐给予台湾民众 “同等待遇”措施,藉以建构 “两岸一家亲”理念,以 “融合渐统”的两岸发展路径及目标是对台政策主轴基线。
大陆对台政策并非环绕台湾"大选"主轴,26条惠台措施实为对台政策中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途径的深化、细化、具体化,并不因台湾内部政党政治竞争有所改变。而大陆展现其对台政策思维定势与定力,这也表示对台战略有其理性决策及长远性、前瞻性思考,强调主动出击、渐进融合、和平统一政策构想,依据既定步骤、流程运作不因台湾选举政治有所改变。
这展现稳健持续的对台战略思惟及政策方针,不因蔡英文执政而实行保守倒退之两岸交流措施;而是按既定政策思维定势、循序渐进有序推动两岸经社融合,积极推动两岸经社文交流与合作;并未因倾向独立政党掌政而在两岸经社融合上有所退却。
首先,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是对台政策的主旋律。
尽管两岸当局已无 “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欠缺两岸两会协商、最高执行事务机构首长热线、停止 “外交休兵”导致台湾失去七个邦交国、军机军舰航母绕岛巡航;尤其近日暂停陆客自由行及电影工作者参与金马奖,大陆展现 “硬更硬、软更软”对台策略,此次26项惠台措施延续2018年2月28日所公布31项惠台措施。这显示经社融合途径而非军事武统是两岸关系发展主旋律。在无 “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下,大陆当局重申两岸关系应回归和平发展的正常轨道,对台政策具有持续性、一致性、可预测性。
其次, “26条措施”主要针对台商与台胞为主要对象。其中的13条内容系针对台商与台资企业,另外13条则是针对台湾民众,尤其是申领居住证者、青年就业创业者、寻求驻外领事馆保护者、文创者、教育及科技者及学生、体育运动员。既允许台资企业参与5G、民航和金融组织等行业,给予享有同等待遇机会;也提供运动员和文创工作者机会,对申领居住证者给予相同购房待遇与电话资费优惠等内容。
这展现与台湾当局争夺台湾民心认同的积极作为,落实 “既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理念,及积极实践 “一代一线”(青年一代、基层一线)。相对于大陆提出积极主动两岸社会交流,台当局恐被质疑为两岸交流的反制者;藉由修订 “国安五法”、宣称拟定“中共代理人法”制约两岸交流进程,形成一种两岸交流的“推进者”与“破坏者”两种极端角色反差对比,两岸共同争夺两岸政策话语权与主导权,此为一项涓滴细微的民心争取与再造工程。
最后,大陆当局对台政策展现战略定力,不随2020台湾"大选"而改变。尽管台湾"大选"在即,此时大陆推出 “26条措施”难免备受争论,甚至遭泛绿政治联盟质疑此举是意图干涉选举结果。大陆对台政策思维,并非以影响台湾选举作为思考主轴;而是按照既定步骤积极推动两岸经社融合发展,迈向融合渐统、反独促统目标。“26条措施”之推出需整合各个政府部门单位与机构协同合作,并非一时兴起仓促即可推出,其做法是绕过民进党当局直接诉诸台胞及台商,强化与台湾社会的对话,落实“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思维。
尤其是 “26项措施”当中,其中第14条为 “台湾同胞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申请旅行证件”,首度明文列出台湾民众可向大陆驻外使领馆求助,无论是在海外遭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大陆外交人员皆须受理协助之。这不仅是针对台湾在国际空间日渐萎缩,顾及台湾民众的生活便利及权利、参与对外交流及国际社会活动的替代性做法,缓解台湾民众在丧失"邦交国"及缺乏国际组织参与的政治失落感。
同时,充分展现中国大陆的和平崛起,充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大自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也能在经济社会福祉惠及台湾民众,提高台湾民众的尊荣感、共享大陆发展机遇。从这一角度来看,“26条措施”可谓是一项民心吸引工程,从两岸民众共享 “同等待遇”迈向营造 “两岸一家亲”的 “我群意识”,进而构筑基建于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中华国族认同感。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