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对促进两岸中国文化认同的若干思考——从美国社会认同危机谈起

郑剑

郑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台联台情咨询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台湾问题等研究。著有《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台湾秘史—前所未闻的台湾故事》、《潮起潮落—海协会海基会交流交往纪实》、《折冲共融——变动中的两岸关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宾之死》,参与《世界战争史通鉴》、《中国学者论未来战争》等书撰写,在境内外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参与组织多部历史文献电视片和纪录片摄制。

(资料图)

  

       作者 郑剑 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海峡两岸没有统一,但文化上从未分裂,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原本不是问题。中央提出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从来没有提文化融合,就是因为两岸在文化意义上始终是统一的。

  但是,从美国近年来的重要选举来看,从美国社会的文化变迁来看,从美国认同的蜕变历程来看,政治的确会影响文化认同,进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会认同。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台独”分裂势力在岛内长期执政,处心积虑割裂两岸国家民族认同,实行“台独”和“去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改造,长此以往,必将根本冲击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美国的WASP(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还是英国人吗?显然不是,因为美国认同产生了,WASP整体成为新的民族、新的文化、新的认同的基础,且从文化意义上看,WASP这个群体成为“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2016年以来美国两次总统大选所揭示的美国社会的分裂现象,也折射出美国认同的分裂现象。换言之,WASP在美国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这也是亨廷顿这些“纯正”美国人所担忧的。在《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这本书里,萨缪尔·亨廷顿忧心忡忡,指出,若不大力捍卫和发扬盎格鲁-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就会有分化、衰落的危险。特朗普2016年的胜选,某种意义上是WASP的胜利,而今年拜登的胜选,亦可谓反WASP主导地位势力重居上风。企图弥合社会分裂的民主党拜登上台后,美国认同的挑战依然很大,这是因为,当前美国正处于新一轮社会分裂的进程中,投票结果表明,特朗普主张的支持群体几乎与拜登支持群体旗鼓相当,差距仅4.4个百分点。特朗普的选票历史性地突破7000万张,且其中大量的选民政治倾向相对极端,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换言之,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这次选举结果还很难说。支持特朗普的那些“红脖子”是强大的客观存在,会随着拜登政府跌跌撞撞的执政不时表现其政治张力。在“政治正确”口号和表态的背后,在WASP的内心深处,美国依然是白人的美国,作为白人主导的拜登政权,也不会不维护WASP这个核心认同和价值。

  政治对民族和文化的这种塑造或重塑作用,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比如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之起源和传播的思考》,对这一理论逻辑有深度的阐述。她引用塞顿· 华生的“官方民族主义”概念指出,“官方民族主义”一般说来,就是动用国家控制下的义务教育、宣传活动、历史重写、军事展示以及没完没了的再三确认王朝与民族本为一体。把这个理论放到台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李登辉、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一直是沿着同样的路径,使用政治的权力、“执政”的地位,竭力解构台湾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重建所谓“台湾民族”与“台湾文化”认同。“台独”分裂势力这种“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政治行径的长期危害,我们不能低估。更何况台湾还有另外的政治势力,打着“中华民国”旗号,运用“中华民国”的力量,淡化两岸之同,凸显两岸之异,抗拒两岸统一。此类行为,至少客观上亦会不同程度起到台湾岛内中华文化认同的消解、破坏作用。

  时至今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台湾内部的这类政治操作,已经对台湾的中华文化认同产生相当程度的破坏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文化的表层要素去看待,要从文化的深层要素去观察。一般而言,凡是接触过台湾和台湾人的人,都有一种直觉,即台湾“很中国”,台湾岛内民众的风俗、习惯、语言、民间艺术等等,依然还很中国,甚至“比中国还中国”。但是,台湾岛内文化认同的核心层是否已经产生了一定变化?台湾民众的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等,这些中华文化核心层面的要素、形而上的内容,是否业已悄然有所变化?比如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有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大一统”,试问目前台湾还有吗?如果一定有的话,多数人心目中剩下的恐怕只有“被大一统”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中华传统“大一统”。回顾来看,李登辉执政时代,就已经开启了运用政治的权力,从台湾社会心理层面逐步抛弃“大一统”的进程。李登辉执政前期还讲“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国民党当时也时常提及政治“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有着强烈的血浓于水的亲近感,但到中后期,李登辉集团故意把“中国”与“中国共产党政权”逐步划等号,通过丑化攻击中国共产党,来冲击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民族与文化认同,直至后期提出“两国论”、扶植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形势演变到时下,即便在国民党那里,“大一统”以及在党章里被高高挂了起来。两蒋时代结束三十多年来,两岸的政治对立、“台独”对台湾的文化改造、西方世界对台湾的偏爱、台湾拥抱西方价值观的同时疏离甚至厌恶中国大陆的浓厚情绪,凡此种种,对台湾地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剧烈的冲击、改造作用,从而开始动摇台湾岛内中华文化认同中一些很核心、很基本的内涵。核心价值动摇了、偏向了,文化取向就必然偏离、动摇,民族认同也就动摇了。

  如何抵御“台独”的文化建构与重建挑战,是当前反“独”促统的重要一环、保底工程。随着两岸分离时间的延续、台湾“台独”拒统意识的凝聚、国家统一进程的推进,这个任务尤其艰巨和紧迫。

  一是要用政治的强制力。既然是政治是文化分离的首要因素,就必须首先善于运用政治的力量、政权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去抵御挑战。在两岸政治斗争、政治交流交往中,要始终把文化问题突出出来,打文化牌,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让“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占领两岸关系的道义制高点。民族大义必须讲,不能迎合“去政治化”、“淡化政治议题”,甚至秉持“单纯文化观念”开展对台工作。文化固然不能全部解决文化的问题,但淡化更是绥靖倾向的体现。两岸关系根本是个政治问题,文化也是政治。在与民进党的政治斗争中,要旗帜鲜明维护中华文化、反对“文化台独”,对“文化台独”也有必要采取诸如“绕岛巡航”这样强有力的手段来反制。要告诉民进党和“台独”,在台湾刨中华文化的根也是玩火之举。

  二是要用文化的融合力。既然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在两岸关系上就要把中华文化的融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持之以恒地推进两岸全方位、各层面、大深度的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共同推进中华文化高端学术研究、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乡村社区文化交流、创意产业经营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形式,要持之以恒、源源不断。要鼓励两岸学术大家带头、文化重镇引领、专业人士做骨干、专业机构搭平台,全民参与、全民互动,深入民间、深入社会,激发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滚滚浪潮。

  三是要用经济的感召力。平心而论,一些台湾艺术家向往在内地发展,应当有其经济上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对文化的感召力支撑力激励力的重要体现。曾记否,当年台湾明星也在大陆上春晚,但唱的是台湾地方歌曲,因为那时台湾比大陆富足的多。而在人类历史上,特定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是借助经济力来拓展的,经济力有多强大,其所承载的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就有多强大。换言之,文化的影响力未必在文化内容与形式本身。比如,如果没有美国,非洲元素没有登上世界流行舞台的可能,同时,美国的黑人艺术固然有其来自非洲的根源成分,但更具美国色彩,背后则是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这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陆在经济上日以自信,这种经济自信应该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既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也应必然会在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上造就同样的奇迹。要着力把我们的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影响力,以中国大陆的成功故事为背景、强大的物质基础为依托,向台湾岛内拓展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一切文化产品都要提高档次,将更多的更具感染力冲击力的文化产品输入岛内;吸引更多岛内人士、企业、项目,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参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行动。展望未来,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经济发展前景为牵引的大规模、高档次、高品位文化交流,“衣冠上国,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必将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文化倒行逆施形成压倒之势,必将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对岛内的侵蚀影响。

  四是要用交流的亲和力。就是始终重视两岸文化交流。无论两岸风云如何变幻,这种交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两岸文化交流不应受两岸政治、政策因素的负面影响,只要是优良的文化项目,就要一路绿灯,不管谁在岛内执政;要推广两岸乡村、社会、企业、社区文化交流,在“细胞”“分子”层次影响渗透台湾,内地一些基层的文化组织要研究吸收台湾同胞参加;要持续创造新项目,增进两岸文化联结,让两岸各种要素在文化上结对子、成伙伴;要发挥好在大陆的“新两岸族”群体特有的中介作用,形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新增长点。

  五是要用国际的倒灌力。以迂为直,通过国际影响台湾。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发展创意产业、进行文化推广活动等,尽量纳入台湾要素、吸引台湾同胞参加。要努力营造两岸在国际上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认识、合作机制,推动计划规划、具体项目,落实到协议,落实到机构,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支撑条件上。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两岸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共同复兴中华文化。要始终坚信,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台湾归根结底不会被彻底“西化分化”、“去中国化”、“纯台湾化”。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