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新时代融合发展与以往和平发展内涵的转型升级

郑剑

郑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台联台情咨询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台湾问题等研究。著有《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台湾秘史—前所未闻的台湾故事》、《潮起潮落—海协会海基会交流交往纪实》、《折冲共融——变动中的两岸关系》|,合著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猛醒吧日本》、《拉宾之死》,参与《世界战争史通鉴》、《中国学者论未来战争》等书撰写,在境内外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参与组织多部历史文献电视片和纪录片摄制。

作者 郑剑 厦门大学讲座教授 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

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陆方面在以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本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主张。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固然不是替代关系,融合发展属于广义和平发展大概念的一部分,但融合发展主张的提出,必有其新的内涵和标准要求。概言之,融合发展可以看作以往和平发展主张的升级版。不然的话,融合发展就没有提出的必要了。所以,贯彻新时代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主张,必须在思维上和行动上与时俱进,全面在把握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基本联系的同时,准确深入认识其相互区别,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总目的和阶段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进路径、方法措施、标准要求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也不外乎这个范畴。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主张,既有对以往和平发展主张的继承和延续,更有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局面的创新和发展,不少想通的内容所强调的 重点也有所不同。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区别或转型升级方面,根据台湾岛内形势、两岸关系、统一进程及外部环境的发展演变,积极作为、有效塑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两岸关系破浪前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

第一,和平发展更着眼两岸统一的长期性、未来时,融合发展更着眼两岸统一的加速性、现在时。大陆方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是 2005 年正式提出的。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目标固然指向统一,但阶段性使命更强调反对和遏制“台独”,稳定两岸关系基础,培植和平统一条件。对何时统一、何种条件下统一以及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之间的具体、可操作性关系等问题,有关论述并不十分清晰,实践中可操作性有限,多少有点“跟着感觉走”的味道。当时和平发展所秉持的,也更多是从长计议、行稳致远这样的思维观念。而进入新时代,陆续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并特别强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表明大陆方面将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主张,另一方面表明大陆方面将更着力于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与祖国统一之间的密切联系,努力实现两者一体筹划,一体联动,一体操作。一切对台涉台政策决策和战略部署都直接与实现两岸统一挂钩,为两岸统一累积创造条件,塑造必须统一、必然统一态势。即便反“台独”反干涉斗争,也是直接而非间接促统。推进两岸统一问题上,大陆方面既扎扎实实地直接做,也旗帜鲜明地直接说,中间不再隔着论述上的模糊性、行动上的婉转 色彩。换言之,如果是以往的和平发展指向的是可预见的统一、必然的统一的话,那么融合发展则更指向可遇见的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际推动并逐步实现的统 一、列入中央议事日程的统一。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 所以,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要有紧迫性,直接瞄准两岸统一的目标、循着两岸统一的进程来设计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按照是否符合促统的要求衡量融合发展的工作成效。 凡是目的不明、指向两可、虚无缥缈的工作都要摒弃,凡是统“独”不分、界限不明、空耗资源的工作都要远离,凡是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工作都要从日程本上花划掉。我们的工作目标、计划和落实,都要瞄准统一、紧贴统一,为了统一。

第二,和平发展更突出发展观,融合发展更突出融合观。在两岸关系上,发展观重在通过发展逐步消除两岸物质层面差距,积累精神层面认同,形成物质与精神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进而支持统一;融合观重在从建构认同出发,通过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并建构相应制度机制,在经济、社会、文化、安全、涉外乃至政治等诸层面逐步塑造共同的两岸、共同的台湾、共同的大陆、共同的祖国、共同的中国人的现实和认知,形成两岸一体化体系,达成两岸心灵契合,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融合发展更强调瞄准心灵契合的目标, 在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步展开,全方位一体化推进;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双轮驱动,物质世界激发精神世界重塑重构,精神世界激发物质世界巩固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时,紧紧围绕“融合”二字做文章,既不能无目的地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在发展中制造两岸新的心灵鸿沟;集中发力于两岸之间特别是台湾经济社会层面 有利于台湾最广大民众利益,有利于更多台湾中下层民众受益,有利于消除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误解,有利于培植台湾民众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和统一后中国向往的因素;坚决避免一些政策举措反而成为台湾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公平正义”问题的“助手”,进而被“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干涉势力利用,撩拨台湾民众对两岸问题的认知。

第三,和平发展更追求和平手段、合作推进、水到渠成,融合发展更追求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塑造态势。尽管无论和平发展还是融合发展,都把两岸和平统一作为基本追求,但从实践来看,以往的和平发展更强调维护和平、和平时期、和平路径、和平手段、和平举措,融合发展则更在意突破封锁、克服阻力、对冲干涉、消弭“台独”。大陆方面融合发展的主张,是在国民党第二次执政后期提出的。2014 年 11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建视察福建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与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时,首倡这一主张。当时,虽然国民党仍在台上,两岸关系还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两会新的合作协议还在继续商谈,但来自台湾岛内的阻力、美国的干扰也日渐增大,直至发展到 2014 年台湾所谓“太阳花学运”以及 2016 年 5 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重新执政。到 2017 年底,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发起,“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干涉势力联手挑衅逼迫、进逼红线,态势咄咄逼人。一方面,推动可遇见的统一,需要积极主动造势塑势,另一方面,新的挑战面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常规手段方法必然需要调整。加强斗争精神,主动作为、克难前行、化危为机、塑造态势,成为势所必然,惟其如此,才能突破重围。要贯彻中央关于“两岸关系的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交流合作成果惠及两岸同胞”的指示精神,努力推进和发展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推动相关机制化制度化建设,展开重大项目工 程,厚植民间推动台湾官方的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克服阻力,对冲干涉,压制“台独”,消弭误解隔阂,努力克难前行。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台海局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重大变数,预想到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更困难的局面、更复杂的障碍、更严重的问题、更严峻的形势,不能一厢情愿。越是临近统一,情况可能会越复杂。将来即便反民进党势力掌权,也很难复制马英九时期的两岸关系,很难避免台湾某些政治人物在处理拒统与统一、美国与大陆之间关系时剑走偏锋甚至误入歧途。要义前所未有的勇气、责任和气魄,在动荡中前进,在斗争中突破,在较量中占领道义高地,坚定地推动统一进程。

第四,和平发展更立足和平统一,融合发展更立足兼顾各种统一方式。这是国际形势和台湾岛内环境变化所致。当初立足和平统一提出和平发展主张,有其历史原因;融合发展兼顾其他方式统一,更是现实所致。在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逐步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大目标框架下,融合发展固然也要努力地或者首先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考虑到国际形势及台湾形势的剧烈变化,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前解决、猝然解决等一系列可能性日渐上升,“兼顾”是必须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同时,兼顾各种统一方式推进融合发展,也是告诉大家,非和平方式的解决与融合发展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统一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越有成效,和平统一越有可能。即便将来台湾问题真的是以非和平方式解决的,目前融合发展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这些工作有利于在台湾岛内巩固发展反对“台独”、反对干预、稳定两岸关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时刻台湾岛内有呼应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我们的工作越有成效,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就会越小,困难就会越少,临时管制的过渡期就会越短。最终无论采取“一国两制”还是“一国一制”管治制度,都会 更顺利。所以,即便将来某一时刻大陆方面决策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有条件,融合发展的工作还是要做,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融合有利于发展,发展有利于融合。在有着特殊历经遭遇、历经沧桑的台湾地区上,两岸融合发展将是一个持久的任务。

第五,和平发展更关注统一前过渡时期,融合发展更关注兼顾统一前、统一时推进 进程及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的一体化、联动性关系。道理同前述。和平发展考虑统一前 多一些,融合发展更强调兼顾统一后台湾地区的长治久安。大陆方面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主张,主要动因在“统”与“治”。融合发展所推动的统一,是高质量的统一,是在心灵契合基础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党和政府,不会为统一而统一,会力避遗留重大仇恨、创伤、政治动荡和分裂后患的统一。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舆论的宣传、统一条件的创造和累积、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和方式的把握、统一后台湾管治体制机制的设计等配套举措。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统一前努力推 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两岸各方面关系体制机制的融合、同胞心灵的契合、两岸认同的回归。这就要求我们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时,设计相关政策、制度、机制,推出相关重大举措,落实相关需求要求等等,都要切实考到考虑到统一前两岸关系稳定发展、解决台湾问题的“临门一脚”以及特殊过渡时期的平稳顺畅、统一之后台湾 同胞安居乐业的需求,尽早让台湾同胞的心安下来,气顺过来,认同彻底转过来。要全面地、一以贯之地思考处理相关问题,坚决克服形而上学、碎片式倾向,这也是对对台大局意识、战略意识、规划意识、系统工程意识的考验。

第六、和平发展更重视照顾两岸个性,融合发展更重视建构两岸共性。这也是历史 条件使然。“一切正确的思想,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毛泽东语)。和平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尊重两岸的个性,才能增进彼此了解、理解和情感,也只有尊重两岸个性,才能为更持久地消除两岸不应有的差异、误解和猜忌,建构更多的共识和认同,奠定基础。这也是“一国两制”的重要逻辑。“一国两制”是对两岸最基本的个性——不同政治制度的尊重,目的是和平地消除政治制度差异给统一带来的障碍,实现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强调个性的尊重,重在降低疑虑、增进情感、稳定关系、培植认同。但和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特别是前所未有临近两岸统 一的融合发展阶段,就要把重心转移到建构塑造两岸共性了。要在两岸关系和人民认知的各个层面建构共性,特别是“一国两制”基础上建构政治制度认同的基础和认知。要瞄准“一国两制”这个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推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安全、涉外、 政治诸领域关系的融合与发展,努力培植“同属一国、一国两制、中国人认同下”的共识,尊重“一国两制”范畴内的个性,淡化和消除一切层面不合时宜的差异,当融则融,当合则合,当异则异。而做到这一切,需要一个系统的诸要素梳理和政策制度设计。

第七,和平发展更鼓励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显神通,融合发展更强调总体战、精准战。也就是对地方、行业对台工作与整体对台工作之间关系的定位和处理有所不同。早期和平发展的要求部署相对宏观一些,粗放一些,融合发展阶段则更重总体设计,全国一盘棋,一张蓝图会到底。既要有总体战的观念,也要有精准战的观念。既注重从部署和要求上把举国体制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又针对不同地方、行业在对台工作中的不同优势、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提出融合发展的不同的任务要求和具体部署;短、中、长期规划并举,纳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全局之中。比如福建,要求和部署就比以往更系 统、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当然也更艰巨。一个更富强、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的多数台湾同胞的原乡福建的成为现实,不但将使“台独”分裂势力绝望, 极大压缩其操弄议题的空间,也将给国际干涉势力以震撼行教育,使其难以在两岸之间做“满意”的文章。更具体、更精准的融合发展政策施策,必将收获更扎实、更有力的成果。 

第八,从对台工作角度给福建的建设的几点建言。更好地发挥福建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习总书记有指示,中央有部署,大陆人民有期望,台湾同胞也在看。新的时代,福建的建设环境,包括对台工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到了关键时刻,台湾社会对祖国的分离倾向在今后一段时期是否会出现可喜的转折性变化,也有赖于福建的建设发展和对台工作。当台湾同胞的原乡建设得比其居住地、出生地台湾还好,还公平正义,还有明天的希望的时候,就是这种转折到来的那一刻。所谓地利,就是福建距台湾最近、海空交通最便捷、两岸经济布局连接最有条件,这些年来,国家和福建各级投入很大力量发展福建、打通两岸,福建的一些条件是其他任何地方经过任何努力所达不到的。所谓人和,就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来自福建、常驻 或往来大陆首选福建。更重要的是,福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高度重视对台工作,普遍干劲十足、期望很大;全国人民支持福建开展对台工作,期盼福建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尽快超越台湾。

得天独厚的福建完全可能而且应该通过率先发展为对台工作做出更大贡献。福建作为对台工作的首善之区,在贯彻中央意图、推进各项建设、吸引台湾同胞、推进统一大业以及支持国防建设、巩固反“独”遏“独”防线等各方面,都应该走在全国前列。福建作为台胞融入祖国大陆的首选之所,应该成为台胞享受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融入两岸社会生活、构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体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有赖于福建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领跑之省。祖国大陆、福建老家应该成为台湾同胞特别是福佬族群引以为豪的地方、内心向往的地方,不应是他们可以“居高临下”的地方“看不起”的地方。建议,1、福建在省级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做先驱。福建作为享受特殊政策的地方,假如在这方面闯出一条有特色的路子来,将功莫大焉。2、把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台胞漳泉地区的建设突出出来。这在对台工作中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借助福建“示范区”建设东风,实施“厦漳泉金特别经济区”计划,推出更加优惠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举福建乃至全国之力,发挥横跨海 峡两岸之优势,以祖国大陆市场为腹地、福建市场为枢纽、海外市场为辅助,形成东南沿海发展高地,对台湾本岛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乃至政治虹吸效应,为促成由点及面解决台湾问题累积条件。3、实施“对台工作大福建”计划。利用对台工作便利,把福建定位为两岸各方面交流的营运中心,成为覆盖福建周边及更远其他省区的运转枢纽,也成为台湾地区通向大陆其他省区的运转枢纽。4、启动两岸大交通大通信工程论证及推进工作。海陆空并举、经济社会人文交流全覆盖,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建设世界一流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平台。不见得非要等待台湾岛内政治社会条件水到渠成再实际推进,要用实际的推进促成岛内这种政治社会氛围的形成。5、在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连接两岸的特殊作用。在福建建设一所一流的中华文化研究院,一所一流的中华文化大学, 一座一流的中华文化示范体验区,同时探索出在社会各层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 有效机制和套路做法。6、启动城乡文明建设特别工程。结合对台工作需要,构建福建的特色文明工程,就像当年的“三明经验”一样,拿出一套福建的文明建设模式。


责任编辑:邱梦颖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