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关于台湾是否自2021年1月开始即进口美国莱猪,台湾“农委会主委”陈吉仲表示至今 “连1公克的莱猪都没有进口”。如果此一政策宣示为真,这显示台当局虽宣布进口莱猪,最后历经四个月却无莱猪输入,凸显当局虽“立法”通过但却有执行不力现象。然而,进口美猪并无须标示莱剂,也欠缺查验如何确定进口的美猪未含莱剂,此颇煞费周章,徒增台湾社会民众之疑虑。
无庸置疑,台当局开放美莱猪进口与台美经贸利益息息相关。自2020年8月28日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宣布,至2021年1月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美猪和30月龄以上美牛进口台湾,解除这项贸易限制。随即,美国国务院亚太助卿史达伟于同年8月31日宣布,美台将举办一场 “经济与商业对话”,并由国务院次卿科拉克主持。显见,开放美国莱猪进口并非仅是单纯农产品外销问题,而是涉及美台经贸关系升级。然而,开放美国莱猪进口是项政策,从目前看来纷争扰乱颇多,民进党当局并未从此政策获得政治及经济利益,反而送给国民党挑战其执政的攻击利器,可谓是“因小失大”,陷入政策选择两难困境。
首先,从民进党当局角度来看,美政府是否重启TIFA会议,确保双边贸易协议(BTA),这与台湾是否开放美含莱剂猪牛进口具有政策关联性。台湾当局思考,开放美莱猪进口可能成为激励自由贸易谈判之 “敲门砖”,通过美国寻求与澳洲、新西兰及日本间自由贸易协议(FTA)签署。但拜登主政新政府断然否决这种可能性,直言未来在对美国的劳工与教育进行重大投资之前,将不会与其他国家签署任何新的贸易协议。换言之,台湾单方面政策善意,不仅无法达成美台自由贸易协议目标,反而激起国内政党对抗、削弱与公民团体关系,尤其可能悖离民进党传统所标榜“公民投票”直接民主之价值。
其次,台湾官员的报导数据需要进一步加以澄清,避免衍生更多争论,导致公众对民进党当局信任持续下滑。目前台湾已从美国进口1800余吨、合计约15万头的美猪,市面上贩卖猪肉及相关制品,并未标示美国。“农委会主委”陈吉仲表示,约7成以上皆流向肉品加工成为猪肉再制品;但“卫生福利部长”陈时中却指出,7成美国猪肉仍放置冷冻库保存,故市场尚无标示产地为美国的猪肉及肉制品。
前者说明美国猪肉七成流向肉品加工,后者说明七成肉品仍放置冷藏,为流入市场。这样说法如果是 “七成冷藏放置后再流入猪肉再制品”,或可解民众忧虑,但政府部门各自表述美国猪肉不同去向,徒增台湾民众的疑虑。而且,若是引导至流向猪肉加工品,恐未来也会冲击猪肉再制品受信任及欢迎程度。此外,根据岛内目前市场猪肉价格显示,公布开放美国莱猪政策产生一种“替代效应”,导致猪肉的市场价格略为下降。若是美国莱猪尚未进口,但却已造成台湾猪肉价格滑落及消费者对猪肉制品疑虑,这样开放政策对于民进党当局而言,已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最后,台当局恐陷入尊重“公民投票”结果或是迎合美国政府立场及其台湾整体利益之争论。国民党已发起反美国莱猪“公民投票”,并将在8月28日登场。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表示,指称美国非常关切莱猪公投;若公投反莱猪进口通过,此对台美贸易将带来更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4月10日台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王美花也表示,既然台湾要融入国际社会,当然就要合乎国际标准。
确实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于本年3月初公布《拜登总统2021年贸易议程与2020年度致国会报告》,再度点名台湾对美国猪肉及牛肉产品设有进口限制,并对台湾 “欠缺科学根据”的农业政策表达“严正关切”,已将要求台当局移除对美猪牛产品进口的限制,列为优先事项。
这里争论是当“公民投票“反应人民政策取向选择之时,难道民进党必须屈服于美国政府压力吗?更何况拜登政府已表明在其国内劳工和教育未获改善前,不会与任何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换言之,即使拒绝美国莱猪进口,短期内也不会影响台湾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充其量会减少美台双方经济对话。
蔡英文曾于2021年元旦发表新年谈话提到,对于开放符合国际标准的牛肉和猪肉进口所引起的议论和纷扰,“我要用最谦卑的心情,请所有同胞体谅,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再三斟酌后的决定”。然而,台湾民众疑虑并未完全消除;而泛蓝地方执政联盟依然推动“公民投票“决定美国莱猪议题,及数十个地方政府及议会联合声请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进行“违宪审查”及法令解释。显然,美国莱猪议题已成为民进党的“烫手山芋”,而既往民进党所推动“公民投票”成为一把“双面刃”。
民进党先前倡议公民投票,曾经是其削弱及抢夺国民党政权权力之利器;现则成为国民党 “反守为攻”,采取“地方包围中央”对抗民进党全面执政之政治工具。问题是,一旦当“公投”展现台湾多数民意而拒绝美莱猪进口,民进党当局是要选择尊重民意呢?还是抛弃“公投“结果,选择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之政策呢?显然,民进党已陷入永续执政与“联美抗中”相冲突之政策“双重窘境”中。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