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远离维持现状?民进党当局祭出“邻国论”大打“两国论”擦边球

柳金财

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最近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在凯达格兰论坛致词中,提到“台湾不走军事对抗,盼与邻国在和平、稳定、且互惠的原则下共存,并坚持捍卫我们的民主和生活方式。”

  这段录像致词讲到“邻国”,遭质疑恐“有的放矢”直指“大陆”,此话一出引发台湾社会关注及最大在野党国民党严厉批判,咸认为这是大打“两国论”擦边球,易引发大陆误解及误判,对于敌意呈螺旋上升的两岸关系,恐怕是雪上加霜无以复加。

  国台办发言人对此应询时表示,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民进党当局抛出夹带“两国论”的言论,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只会进一步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灾难。国民党发言人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指出,蔡英文用英文致词时,是以“neighbors”一词,为“邻居”之意,避免冲撞台美关系和国际关系。但官网的中文翻译稿,却使用“邻国”一词,这将冲击两岸关系。以“邻国”指涉中国大陆,等于界定“宪法”及法律上“大陆地区”为“另一个国家”。

  国民党政治菁英批判蔡英文提出“邻国”说法,认为有“偷渡两国论”之嫌,此并非毫无立论依据。例如,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提出蔡英文应说清楚,尤其是“邻国论”非常易引发联想,陈水扁时期的“一边一国论”或李登辉时期的“特殊国与国关系”,此皆无助于改善目前两岸关系。直批蔡英文打“擦边球”,在两岸或国际上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与用词,易引起不当解读造成误判。

  国民党前主席朱立伦则批评,蔡英文和民进党推动 “台独”已不是新闻,其中 “文化台独”窜改历史制造很多错误观念,始为最严重。然而,蔡英文在形式上可能还会有所隐藏,但常常不小心就会露出真相。至于中广董事长赵少康则批评“邻国论”就是“两国论”,但蔡英文又不敢像前领导人李登辉大胆提出 “两国论”,也不敢像陈水扁讲出“一边一国论”,直批蔡英文根本是“两国论”的快闪族。

  从蔡英文致词中加以检视分析,第一段为“我们也努力与邻国合作,防止台湾海峡、东海及南海爆发军事冲突。”此处“邻国”可能系指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甚至美国、大陆。较为正确提法应是“我们也努力与大陆(对岸)及邻国合作”。第二段讲“我们不走向军事对抗,盼与邻国在和平、稳定且互惠的原则下共存,并坚持捍卫我们的民主和生活方式。”这个“盼与邻国”说法,其实可用“盼两岸”,这明显直指大陆,因为目前台湾并无与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存在严重军事对抗问题。这种若称大陆为“邻国”而非“对岸”或“大陆地区”说法,并不符合其所说依据“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的承诺。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2016年竞选时曾主张,要以“宪政”体制处理两岸事务;在就职演说中,也宣誓以“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从后不断运用各种正式场合重申。然而,蔡英文从未宣称依据上述规定,两岸究竟属于何种关系定位。无论从“宪法”或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看,两岸关系定位属性即是“两岸一国”。

  换言之,两岸定位绝非是“国与国关系”。从台当局角度来看,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绝不可以称呼对岸为“邻国”,而应是“大陆地区”。2000-2008年陈水扁执政期间,从初期提出“四不一没有”,其中主张“两国论”不会入“宪”、不会进行“统独公投”、不会变更“国号”、不会宣布独立、没有废除《国家统一纲领》及“国家统一委员会”问题,也提出“两岸政治统合论”,这显示陈水扁执政初期仍持守两岸政策底线。然最终却祭出所谓“一边一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关系”,执政晚期提出“公投制新宪”、“台湾正常国家运动”,遭致美国小布什政府公开批评其为“麻烦制造者”。

  时至2008-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定位属于“一国内部事务”性质。因此,得以建构两岸和平稳定框架,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重启对话协商,签署23项协议;双方默认“外交休兵”,台当局仍保有22个“邦交国”;同时,可以参与国际刑警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此外,大陆也较少对台进行军事演习。

  事实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制定时,民进党处于反对党地位即批判此条例预设“国家同一性”;然民进党两度执政,陈水扁主政“朝小野大”,在立法机构席次未过半,并无法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即使蔡英文主政期间属于“完全执政”,但依然无法藉由修“宪”废除“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也无法变更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两岸关系定位。显然,即使民进党完全执政也无法撼动预设统一之“宪制”框架,但蔡英文口说遵循“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却又不承认“九二共识”,及不承认“两岸一国”关系定位,此“政治语言”实又悖离“两岸法律定位”,徒增两岸误解及冲突。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