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宏观经济波动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服务和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中国各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在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跌宕起伏的状况下,如何化解风险、保障金融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成为各类涉汇企业财务管理与日俱增的需求。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风险敞口的企业实际套保比例比较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认知和能力阶段的“对衍生产品不了解和不会用”。外汇局相关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波动是非常自然的特征,企业的经营者尤其是决策者,要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把汇率波动管理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中考虑。”
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警钟,一方面是外贸企业对外汇市场专业性的难以企及,如此一来,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就落到了金融机构身上。当然,责任之外,随着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风险中性”和“提振实体”,对金融机构来说,避险这一市场不仅具备广阔的商业价值亟待挖掘,也具备高度的社会价值,更是顺应了发展潮流和政策期待。
金融机构纷纷加码,时代脉搏下的战略选择
人民币汇率波动成为影响外贸企业损益的重要因素。根据目前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汇率环境下,国内涉汇企业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却仍显薄弱。一份外汇管理局调查显示,仅有20%企业能够主动及时规避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在汇率波动加剧时才重视汇率风险管理,一些企业甚至利用外汇衍生品谋取收益或从事套利活动,严重偏离主业。避险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2021年发布套期保值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达556家,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489家的数量;第二季度共有35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相关公告,公司家数较上季度增长了53.88%,首次发布套期保值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家。
外汇局领导曾在公开场合对企业敲响警钟,“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理念非常重要,一是立足主业,理性面对汇率涨跌,审慎安排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二是合理管理汇率风险,以保持财务稳健和可持续为导向,而不应该以套保的盈亏论英雄。”
显然,规避汇率风险涉及到诸多专业知识与对外界环境的判断,远非涉汇企业自身力量可以把控,而是需要监管、企业自身及金融机构的多方合力。
站在监管的角度,需加强对法规、数据的解读,帮助各方理解外汇政策,正确判断形势,做好风险管理,同时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继续推进外汇市场深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外贸企业,要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
而作为金融工具和服务提供方的金融机构,则更是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施展:完善对企业汇率避险需求的服务和供给,为企业量身定制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打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服务价值与深度。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从避险市场交易情况来看,2021年1-7月,银行代客衍生品交易规模超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远期外汇交易作为企业常用的产品类型,今年1-7月交易规模较2020年全年增加了270亿美元,在衍生品的规模中占比达16%,较2020年增长近60%。2015年,我国银行对客期权业务交易额1159亿美元,至2021年7月已达2047亿美元,增长幅度76.6%。期权相比远期、掉期具备更加灵活的特征,通过简单期权的各种搭配组合,也可以更贴切的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外汇期权交易因此也逐渐受到市场欢迎。
总结来看,目前各大市场主体外汇避险意识开始萌芽,直接促进了避险交易量的整体提升,也逐步开始尝试多种类型的避险工具。整个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也给银行这样的较大的避险服务提供方展开了一片大有可为的蓝海市场。
平安银行率先抢滩,高举高打背后的市场化嗅觉
与其他非银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相比,商业银行更聚焦避险本身,多通过避险业务帮助企业管控资产风险,落地“风险中性”理念。近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避险业务宣传力度,推进外汇衍生品银企对接,部分地方银行于近日上线外汇风险监测,纷纷通过优化提升客户避险业务,增强客户粘性,同时,也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体业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中,平安银行作为较早布局避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已经在行业方兴未艾之时占得了先机。
平安银行是率先获批开展自营及代客类金融衍生业务资格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于2011年开始推出代客外汇期权业务。2020年,平安银行正式推出“平安避险”品牌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并在多样化金融衍生工具基础上,以高屋建瓴的结构化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便捷锁汇、灵活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平安银行首席资金执行官王伟介绍,平安银行发展避险业务,首先关注的就是客户的“具体诉求”。中小微企业由于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团队,其对银行避险服务更大的诉求是“便捷、低门槛、随时快速”。
对于这样的需求,平安避险根据客户的典型场景开发不同的避险策略,提供不同的避险工具组合,并通过智慧分析平台,帮助企业直观地了解汇率避险产品的功能、作用和避险效果,引导企业基于自身业务背景,以保值为目的,选择合适的产品。
平安避险在避险领域的率先抢滩,以及逐渐表现出的“头部效应”,背后是平安的“市场导向”思维以及“客户至上”价值观。客户需求是催化剂,而平安的市场化导向成为其深耕避险业务的助推器。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让平安迅速察觉到风向的变化,加之对政策理解精准、到位,平安从战略端到决策端再到落地时间,动作都会更迅速、更坚决。
竞争压力下,差异化服务与科技实力的硬核支撑
当然,面对行业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同时,业内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展现出巨大的竞争压力。避险业务部分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这不仅降低了对客户的吸引力,也加剧了机构间的价格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凸显出核心优势,就成为银行服务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平安银行采取了另外一套不同的打法:为需求企业提供即时的、差异化的服务。
首先,平安银行以“扁平化”管理和服务的特殊优势,总行人员及时下到分行,总行与分行销售人员及时走到一线,对提供给企业的产品给到垂直的、点对点的支持,同时能够及时收到客户的实时诉求,在对客户的营销过程当中会给出更多的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这就在服务反馈效率和专业度上PK掉了很多需要层层报批、层层审核的服务提供方。
如果说“扁平化”的管理和服务是平安银行避险业务展示给客户的“面子”,为其带来的是直接的客户增量和美誉,那么能够支撑避险业务持续深耕的“里子”,则是平安银行乃至整个平安集团自始至终强调和坚持的科技力。
一大直观表现,便是智慧“大脑”的搭建与应用。聚焦到具体产品上,一体化智能交易系统成为平安银行“新三年”战略下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载体,也为避险业务的高效、高质量服务夯实了基础。
王伟介绍,平安银行在CY团队的量化电子交易一体化基础架构上,斥巨资打造了领航智慧交易平台,同时为交易团队和管理团队双向赋能,这种创新性的电子化交易系统和数字化精细管理系统,大大提速了银行业数字化经营的进程。
按照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总经理夏秋的说法,平安银行对科技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军备竞赛”的程度,更快的计算速度,更强的模型处理能力,更多的模型应用,更多样化、更精准的曲线定价,都被应用到交易系统中,并且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他表示,如今金融领域科技的发展已经业态化,从海外市场超前一步的发展可以看到,大量的AI技术、计算技术、量化技术都比较早地在金融交易市场得到了应用,而如今放眼国内市场,将科技引领作为“战略决策”、建立起科技引领的道路,势在必行。如今平安银行重金打磨的核心交易系统,正在全面赋能避险业务科技解决方案及数字化经营,通过交易通、CRW系统平台,专业研究等个性化服务,向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结语:
放眼整个国内金融市场,避险业务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银行将要面临的挑战势必还有很多,无论是专业度的提升,还是客户增值服务的拓展,亦或是通过提升效率来优化客户体验,无一不在对银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激荡而来的挑战,平安银行对自己的定位清晰且明确:将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经验输出给各行各业,承担起金融科技先行者和实体经济赋能者的重任――而细品这个定位背后的逻辑,以技术引领,加强产品和服务为纲,前者的最大化落地将会使得“先行者”和“实体经济赋能者”的角色,水到渠成。
来源:科技大世界
责任编辑:侯哲
|
共1页 |
相关文章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