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 如何帮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2-03-10 14:29:15

  【问计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教育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如何帮他们走好就业第一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对此,他们有何见解建议?一起来听听。

  1.政策利好 求职途径更加丰富

  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新特点?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代表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依旧保持一些原有特点,如就业流向依然以国内就业为主,新一线城市依然是就业首选地等。“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就业岗位与专业总体对口率显著提高,就业满意度保持高位略有下滑,成功求职的途径更加丰富,考虑离职率略有上升等。”

  “灵活就业人数上升,‘慢就业’‘缓就业’持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代表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就业渠道已经拓展,催生了年轻人就业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眼光投向了灵活就业这一渠道。此外,随着就业竞争加剧,不少学生倾向于通过提升学历和学校层次增加就业砝码,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增加几十万,全国专升本的比例也已达到了20%。

  “虽然国民经济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但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之超千万的毕业生总量压力,就业形势依然复杂艰巨。”周洪宇代表说。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郑亚莉代表注意到,到现在为止,仍有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部分中小企业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仍然不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仍然存在。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专职主委、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张凤宝委员认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需求转变,拥有多元化技能要求、适应多样化工作职责的毕业生更受市场欢迎。”

  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背后,也藏着诸多机遇。在张凤宝委员看来,国家、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对用人单位的利好政策,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代表说:“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再创新高,当前毕业生就业创业具备诸多政策利好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新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新型就业渠道也越发有规模、有保障,稳就业的基础很坚实。”

  2.关口前移 完善就业促进机制

  “就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确的就业观念非常重要。”李孝轩代表认为,这既需要学生做好求职就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也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前者学校是主战场,后者则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协同联动、共同发力。”

  他建议,学校应将就业关口前移,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如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就业解读》等课程,帮助学生从入学起就明确发展目标。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则围绕职业规划、职场定位、专业前景等开设体系化课程,进行系统化辅导。针对应届毕业生,高质量开展与提升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实训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实践实训与接续就业有效衔接。”

  “完善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与服务机制,学校责无旁贷。”郑亚莉代表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模式,以讲座、咨询为主的分类就业指导,精准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以企业实践让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精准推进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就业。如组织“职场体验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代表性企业,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与需求焦点,体验职场生活,提升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打造更适应新时代毕业生个性化需求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张凤宝委员最看重的一点。“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坚持构建校内各部门分工负责、院系协同配合、校友积极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从宏观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应大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广泛汇集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创业资源。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周洪宇代表说。

  李孝轩代表指出,持续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颇为关键,即建立常态化的校、政、行、企对接机制,搭建更高水平的就业平台,加强网络与校园招聘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就业岗位机会,促进就业资源精准对接。“同时,政府还应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权益保护,打击招聘欺诈、‘培训贷’陷阱等,为毕业生求职创业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侯哲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